浙江余杭:小小竹笛富乡村-中国乐器协会 

微信服务号

微信公众号

当前位置:首页>产业集群>浙江余杭:小小竹笛富乡村

浙江余杭:小小竹笛富乡村

发布时间:2023-11-07

(转载本网新闻 请注明出处!)

青山掩映,茂林修竹。步入杭州市余杭区中泰街道紫荆村,随处可见竹笛技艺展示,前来体验做竹笛、吹竹笛的游客络绎不绝。

“杭州亚运会前后,许多中外游客慕名而来,深度体验竹笛制作和笛文化。”刚开张营业的“鸣声竹笛体验馆”中,非遗传承人丁小明正向游客展示竹笛制作技艺。选材、定音、校音……一支竹笛,看似简单,工艺却十分考究,足足有72道工序。


丁小明已学习竹笛制作技艺30多年,是“中泰竹笛制作技艺”非遗项目的区级传承人。他曾经在上海学习艺术,为了把制笛技艺发扬光大,回家办了这个体验馆。村里像丁小明一样的手艺人还有很多,紫荆村依靠竹笛走出一条别有新意的乡村振兴之路。


过去,紫荆村并没有制作竹笛的传统,村民靠伐竹为生。域内有2.8万亩苦竹,要么当柴烧,要么做纸浆,或者加工成帐竿、鱼竿等,经济效益不高。


破题要从40年前说起。当时,上海制笛名家周林生来到村里采竹制笛,拉开了当地制作竹笛的序幕。此后,村办企业风风火火地开办起来,刚起步就拿到一笔外贸大订单,消息一出便引起了上海民族乐器一厂的关注。1987年,村里决定与上海民族乐器一厂合作,把19名青年送出去学技术,再把行家里手请回来教本领。紫荆村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竹笛产业快速崛起,还培养出一大批专业人才。


如今,村庄集聚160多家加工企业,形成了专业化分工体系。在紫荆村,不管产业如何发展,人们对竹笛制作的匠心追求与传承始终不变。从成立合作社,到组建行业协会,大家抱团发展,定标准、精技艺,与12所音乐院校长期合作,引进制笛大师、演奏大师成立工作室。


村党委书记鲍明远告诉记者,当地成立了行业协会,打造“中泰竹笛”区域公用品牌,不断提升产品竞争力。此外,依托竹笛夏令营、笛箫文化公益课堂、竹笛人才文化艺术交流周等活动,紫荆村广邀专家,通过制笛与演艺互动,提升知名度和影响力。


在艺术熏陶下,很多“笛二代”把音乐作为专业方向,回村投身竹笛行业的越来越多。从紫荆村走出去的黄毓,毕业于浙江音乐学院,成立了一家从事笛箫教育与演奏的公司。现在,像黄毓这样回乡创业的“笛二代”有20多名,他们有的专注制笛,有的聚焦电商,有的开发文创产品,使竹笛业态越来越丰富。


今年以来,村里建成了中泰竹笛展示馆、竹音斋、竹音广场、百乐集、紫荆书院等基础配套设施,推出集产、学、研、游于一体的路线,累计接待游客4.6万人次。目前,紫荆村年产销竹笛逾450万支,年销售额约3.5亿元,村民人均年收入逾5万元。


不久前,村里启动共富工坊建设,由村党委发起建立竹笛行业协会党支部,组织200多家竹笛加工企业(户)成立了4个工坊片区党小组,梳理出政策、供给需求、资源和闲散劳动力等“四张清单”,每周定期发布临时性用工需求,带动800多人实现家门口就业。


为适应直播电商发展,培训直播“新农人”,紫荆村在共富工坊内引入专业机构和团队,指导当地农户开展市场化专业运营,定期直播展示竹笛知识和技艺,并设立紫荆学堂,讲授竹笛演奏、直播培训等课程。


“立足特色产业,围绕‘种竹、做笛、卖笛、演笛’,紫荆村不仅成为竹笛生产中心,更成为竹笛创新研发中心、笛文化传播中心。”余杭区中泰街道党工委书记陈小平说。(光明日报 记者 陆健)

杂志期刊

2024年第10期

防伪码查询
品牌查询
钢琴调律师
提琴制作师
个人会员(特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