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3-12-26
中国乐器协会信息部(转载本网新闻 请注明出处!)
12月23日~29日,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周在北京民族文化宫隆重举办,展览由国家民委、文化部共同主办,由民族文化宫承办,以实物展示、制作演示、舞台表演等多种形式,呈现少数民族文化的丰富多彩,进而呼唤和推动全社会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和保护,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文化事业的发展。
近年来,少数民族“非遗”保护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一大批宝贵的少数民族“非遗”项目入选世界级和国家级保护名录。目前,中国共有38项“非遗”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少数民族项目有14项;国家级“非遗”项目1219项,其中少数民族433项;国家级非遗传承人1986名,其中少数民族524名。
此次展览设有“剪刻绘画”、“文学史诗”、“纸张印刷”、“制茶工艺”、“民族器乐”、“陶冶烧造”等多个主题展区。
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是中华民族音乐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据不完全统计,少数民族音乐中各种形制的乐器达五百余种,有拉奏、吹奏、弹奏和击奏等类别,其表现性能丰富多样。目前,在国务院批准的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少数民族的音乐、乐器共有86项。此次展出的17项,以实物展示、制作演示及器乐演奏为主。
苗族——芦笙
侗族——芦笙
京族——独弦琴艺术
回族——(泥哇呜、口弦)
蒙古族——马头琴
朝鲜族——洞箫、长鼓、牙筝、十二弦伽倻琴
此外,还有黎族的竹木乐器(口弓、椰乌、灼吧、鼻箫)、柯尔克孜族的库姆孜艺术、壮族的铜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