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天籁出加依-中国乐器协会 

微信服务号

微信公众号

当前位置:首页>音乐教育>新华社:天籁出加依

新华社:天籁出加依

发布时间:2024-11-11

(转载本网新闻 请注明出处!)

深秋,新疆阿克苏地区新和县,天气微凉。穿过一座巨大的老人弹奏乐器的雕像,便走进了加依村,清脆的铃铛声和村中喇叭放出的乐曲声不绝于耳。
阳光洒进一个周围栽满桑树的小院,院中葡萄架下,光影斑驳。65岁的努尔东·司马义在家中忙碌,带着家人和徒弟手工制作传统乐器。
加依村乐器制作历史悠久,被誉为“新疆民间手工乐器制作第一村”。走在加依村,随处可见与乐器有关的壁画和装饰物。村内设有乐器展示中心,迎接各地宾朋。村民在农忙之余,约三五好友相聚,合奏一曲,或慷慨激越,或婉转低回,大家翩跹起舞,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
2008年,新和县“民族乐器制作技艺(维吾尔族乐器制作技艺)”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目前,全村有120多人从事乐器加工制作,涉及乐器品类50多种,年均销售量超2万件。
天籁出加依。天籁,源自努尔东等民间匠人手里的一件件乐器。“乐器弹奏音乐是传递情绪的”,努尔东说,“跳舞时,总少不了伴奏。”努尔东出生乐器制作世家,师承其父,从事乐器制作40多年。因技艺高超和家学渊源,他于2008年被评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级非遗传承人,带过的徒弟遍布阿克苏、和田、喀什等地。
在努尔东看来,乐器制作不仅是技艺的展现,更是对优美声音的追求。历经多年磨练,努尔东熟悉挑选木材、拼接组装、刻花装饰、调漆上色、装弦定音等乐器制作的各个环节。桑木,这种新疆常见的木材,因其具有较好声学性能,成为努尔东等民间乐器制作人常用的材料。随着时代发展,努尔东的库房里还有购自其他省份和国外的木材,以满足客户的不同需要;父辈们常用的羊肠琴弦,如今也被尼龙线等材质替代;在数控设备等智能工具助力下,乐器上的花纹也更加复杂多样。
“歌舞之乡”新疆的传统乐器品种繁多。努尔东制作的产品以都塔尔、弹布尔等拨弦乐器和萨塔尔等弓拉弦鸣乐器为主,在民间节日、婚嫁喜庆等场合较为常见。都塔尔浑厚悠扬,弹布尔音域宽广、音色清脆,萨塔尔音色明亮……在努尔东看来,能否成功赋予乐器本身应有的声音特质,取决于制作人的技艺。“严”字当头,是努尔东带徒授艺的首要原则。“一个琴轴,花一个星期便能熟练制作,但想要合格,我认为至少要一年。”
工作之余,努尔东选择将自己交给音乐。“弹奏能让大脑放松,心情好了,生活才能快乐。”他的笑容中透露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音乐的执着,“有外地游客买了都塔尔,学会后,特意发视频给我看。”努尔东说。
借助电商平台,加依村制作的乐器跨越山海,传到国内外更远的地方。乐器奏响,来自加依的天籁之音带给更多人快乐与美好,成为连接不同文化和人群的桥梁。

努尔东·司马义在家中制作都塔尔的琴箱框架(10月29日摄)。新华社记者 陈朔 摄

努尔东·司马义(左二)和村民在院子里演奏(10月30日摄)。新华社记者 陈朔 摄

杂志期刊

2025年第1期

防伪码查询
品牌查询
钢琴调律师
提琴制作师
个人会员(特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