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从制作艺术范畴诠释古琴文化艺术价值,品评古琴制作艺术之美,助力古琴斫制人才的培育和选拔,中国乐器协会主办首届中国民族乐器(古琴)制作大赛,诚邀中央音乐学院、浙江音乐学院民族乐器演奏家、教育家,行业专家以及古琴非遗传承人、制作名家加盟大赛评委会,提高赛事学术性、专业性和权威性。
目前全国各地近百名选手踊跃报名参赛,赛事各项筹备工作紧锣密鼓向前推进。
大赛开幕在即,主办方为进一步弘扬古琴文化,推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创新融合发展,特邀评委会专家畅谈古琴斫制技术与艺术的历史传承,解读古琴佳作的声学与形制审美。
马维衡
大赛评委会委员
中国乐器协会古琴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古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专家寄语
“斫琴师”正式入选新编国家职业分类大典,反映出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者的高度重视,促成斫琴师职业向着标准化、规范化、艺术化方向转型。首届古琴制作大赛可谓恰逢其时,为全国各地斫琴师提供难得的对话交流平台,经过评审专家遴选的参赛佳作,必将对古琴制作艺术事业发展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从现存唐宋元明名琴看,历代佳作造型丰富,且各具时代美学特征。品评当代古琴造型与音质审美,首先要看乐器实用价值:一是琴弦与琴面的弦距不能过高,否则会抗指影响弹奏效果;二是品评古琴音质,古人已立下“奇、古、透、润、静、圆、匀、清、芳”九种审美原则。当代新琴音色虽然难以企及,但仍要遵循“匀”的标准,即古琴散音、泛音、按音、音量差别不能过大。尤其按音要匀,低音区松沉浑厚,中音区宽和含蓄,高音区清澈明亮。
从非实用价值看古琴造型审美,主要品评古琴各部位匀称度。即古琴的头、项、肩、腰部位符合黄金分割视觉审美比例,琴体造型端庄素雅;另外,琴体弧度、线条、厚薄过度自然,冠角、护轸、凤舌雕刻精美,建议琴体漆面颜色以红色、黑色和红黑相间色为主,不鼓励没有灰胎的古琴,或者在琴体周身雕龙刻凤。
古琴制作历史悠久,斫琴工艺涉及木材学、髹饰学、音律学、造型美学诸多学科,当代斫琴师不仅要具有木工、漆工基本经验,还要驾驭乐器演奏,且对乐器造型、音色具有独到美学鉴赏能力。正所谓功夫在琴外,只有具备完善的学识修养,才能走进形音俱佳的古琴制作艺术境界。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只有继承好,才能发展的好。
预祝首届古琴制作大赛圆满成功,参赛选手创造佳绩!
人物成就
马维衡,江苏扬州人,古琴师承于广陵派琴家胡兰,胡荫乾,林友仁先生。现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艺术(广陵琴派)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中国乐器协会古琴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扬州市汉风古琴制作技术研究所所长,扬州大学音乐学院兼职教授,吉林艺术学院兼职教授,南京财经大学兼职教授,西南政法大学兼职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