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能强国,创新有我”主题征文活动——赵宏亮:三十余载制笙情,非遗传承赵家笙-中国乐器协会 

微信服务号

微信公众号

当前位置:首页>协会工作>“技能强国,创新有我”主题征文活动——赵宏亮:三十余载制笙情,非遗传承赵家笙

“技能强国,创新有我”主题征文活动——赵宏亮:三十余载制笙情,非遗传承赵家笙

发布时间:2022-09-16

(转载本网新闻 请注明出处!)

中华民族5000年文明史,无数能工巧匠创造的传统文化艺术瑰宝流芳千载。中国民族乐器作为传统国乐的物质载体,其中也孕藏着绵延千年的文化内涵。出身燕赵大地的普通农民赵宏亮,16岁开始学习制笙,卧薪尝胆、废寝忘食,历经36载,终将具有3000多年悠久历史的中华古乐器——笙做到了极致。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首届大国工匠创新交流大会的贺信精神中要求广大劳动群众要立足岗位,诚实劳动,无论从事什么劳动,都要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赵宏亮在制笙艺术上的执着探研,有力践行了乐器行业的大国工匠精神。

“行业工匠”感言


赵宏亮
民族乐器改革家
中国民乐十大制作师
我一辈子做笙,我是为笙而生的。今后我要沿着这条道路一直走下去。我要用笙这一中华传统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做出自己应有的社会贡献。

人物故事 | 赵宏亮:三十余载制笙情,非遗传承赵家笙
出身布衣  勇做行业黑马

作为在传统乐器制作领域具有突出贡献的行业工匠,赵宏亮家住典型的北方农村——河北涿州南寺村,祖辈几代人定居在此。清朝末年,村边寺庙的香火很旺,每逢举行法事,都有乐队鼓瑟吹笙。村里乐队中,有一位赵姓男孩,不仅会吹笙,还会修笙,深得主持喜欢,他就是赵宏亮的太爷—赵东笙。久而久之,赵东笙因调笙技艺精湛而闻名于十里八乡。此后,赵东笙把调笙技艺传给了儿子赵伯纯。赵伯纯长大成人时,正值新中国成立,他单身到北京谋生,先进了首饰行,后又在北京艺华管乐器厂学作西管乐器。上世纪60年代,因为技术出众,赵伯纯被调到北京民族乐器厂,专门从事加键笙和加键唢呐的改革工作。1976年,作为民族管乐器改革专家,赵伯纯退休回乡,这时“赵家笙”的第四代传人,赵宏亮刚满八岁。

童年时期,在爷爷耳濡目染下,赵宏亮对笙的材料、结构、工艺有了初步认识。1985年,16岁的赵宏亮正式跟着爷爷学习做笙。赵东笙口传心授,把毕生的精湛手艺留给了后辈人。为了学习笙簧片的制作技术,赵宏亮专程到北京向中央民族乐团笙演奏家王慧中,以及北京民族乐器厂笙制作师龚放学习笙的吹奏和簧片制作技术。

青年时期,赵宏亮基本掌握了加键笙的制作技术。改革开放初期,制作加键笙的能工巧匠分布在北京、上海、苏州等地,论行业名气与资质,赵宏亮不在一线工匠行列。可是初出茅庐的赵宏亮始终记住爷爷的教诲,“干好自己的事,不要管别人如何”。20岁的赵宏亮就是凭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刻苦钻研制笙技术,用了不到10年时间,其制作的36簧加键笙因性能稳定、演奏性能舒适而博得国内音乐院校、民族乐团,以及港澳台地区加键笙使用者的青睐。那时,市场上同类36簧加键笙价格为3000元人民币,而赵宏亮的加键笙却卖到7000-9000元,尽管价格高于市价2-3倍,但乐器订单仍然供不应求,专业演奏者开始普遍使用赵宏亮制作的加键笙。赵宏亮由此在国内制笙领域脱颖而出,成为国内制笙界的一匹黑马。


情系乐改  助力民乐交响化
作为年轻的乐器制作师,赵宏亮在自主创业道路上初战告捷,但他并未满足眼前的成绩,而是向着制笙的更高境界发起冲击。

图为中央民族乐团(前)首席笙王慧中演奏赵宏亮的改良笙

香港中乐团特聘笙专家朱家明高度肯定赵宏亮的改良笙


新中国成立70年来,笙逐渐成为中国民族管弦乐队中的重要吹管乐器,作曲家、指挥家、演奏家都对笙的改革寄予厚望。多年来,加键笙、扩音笙、排笙、抱笙琳琅满目,笙的改革成果虽然显著,但指法不统一,按键手感及噪声,运输及维修困难,乐器缺少低音等问题,都成为笙的艺术发展中的卡脖子难题。其间,笙的乐器改革涉及到声学、数学、物理、化学、冶金、材料力学等多方面基础学科知识的综合应用问题,而对于只有初中文化程度的赵宏亮来说,过去可能连听说过都没有,更别说应用在乐器改革实践中了。但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从2002-2012年,赵宏亮十年磨一剑,发起了从传统笙向现代笙转变的第二波技术攻关。历时十几年时间,对于笙在现代民族管弦乐队中的应用,赵宏亮的乐器改革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为笙在民族管弦乐队中发挥的基础作用作出了重要贡献。

第一,扩大音域,满足作曲家、演奏家对单笙音域的拓展要求。36簧笙本来就是改革笙,12平均律排列,但是36个音不到完整的三个八度,不能完全满足现代作曲家的音域要求。赵宏亮与王慧中等人合作,在保持原有36簧笙规格基础上,成功研制出38、40、42簧笙,大大提升了加键笙的音乐表现力。
第二,形成笙群,使笙成为大型民族管弦乐队管乐声部的重要组合乐器,并实现了高、中、低声笙演奏指法的统一标准化。以往民族管弦乐队中也有高、中、低笙的组合,如36簧笙、排笙、抱笙,乐器不仅外观形制不同,指法也不一致。经过赵宏亮的创新研制,完成了笙的高音、中音、次中音、低音、倍低音产品的系列化,全音域达到五个八度,完全可与西洋交响乐队媲美。作为乐改最大亮点,笙的全系产品指法完全一致,只要演奏者掌握一种笙的演奏指法,其它各声部笙的演奏都可以驾驭。目前,国内大型民族乐团以及香港中乐团都已开始采用赵宏亮研制的系列笙。
第三,演奏性能满足现代民族交响乐的要求。现代民族管弦乐曲不仅拓展了作品音域,同时在演奏速度和强弱变化上都有更高要求。以往由于材料和工艺原因,传统笙影响了演奏家的技术发挥,为了攻克这一难题,赵宏亮深入研究力学杠杆原理,精心选择材料,并借鉴钢琴琴键下沉和回升负荷标准,对笙键制作与安装进行了全方位改良,最终使笙键的稳定性和速度满足了演奏家的要求。改良笙不仅完全消除了噪声,且触感灵敏,基本上可以满足演奏者按键速度每秒8-12次的速度要求,演奏者可随心所欲地演奏各种高难度中外名曲,大大提高了笙的艺术表现力。原中央民族乐团笙首席王慧中介绍说,他演奏世界名曲《野蜂飞舞》正是用了赵宏亮制作的40簧笙,才满足了乐器演奏的速度要
第四,对笙的结构进行颠覆性的改革。赵宏亮对笙的改革大大小小约有20余项,但最主要改革是对笙斗的创新改革:一是将笙盖板和笙斗固定连在一起的斗改为笙盖板与笙斗分离开自由拆卸;二是由多个笙管共插在一个气室里改为分割为若干个气室,每支笙管独立安装在单独的气室中,有多少个笙管就有多少个气室。赵宏亮创新改革的活笙斗,实现了拆装方便,不漏气,维护修理调试技术难度降低,运输安全性提升,使演奏员的吹奏技术有了更大的发挥空间。同时,乐器的卫生环保性有了明显改善;三是多气室的创新是笙发音原理的重大创新,其中涵盖了复杂的声学振动技术。这一技术突破,不仅使笙的音量明显增大,同时,也减少了演奏员演奏时的用气量,使得演奏技术有了更加充分的发挥空间。

图为武汉音乐学院师生演奏赵宏亮研制的系列笙


赵宏亮的乐改成果受到专家们的一致好评,中央民族乐团王慧中说,赵宏亮为中国笙的改革作出了重要贡献;香港中乐团特聘笙专家朱家明说,赵宏亮制作的笙堪称完美,赵家笙已被当做国宝送给外国友人;武汉音乐学院器乐系主任谭军说:赵宏亮是目前中国笙界一位非常有情怀,具有大国工匠精神的乐器制作家,他不计报酬,毫无保留地到学校为学生讲授制笙原理和维修方法,受到学生们的敬佩和喜爱。


传承非遗  甘做笙文化传播使者

近年来,赵宏亮因加键笙的乐改贡献,获任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笙专业委员会荣耀理事、乐器改革制作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吹奏乐器改良领导小组组长,北京乐器协会笙工作委员会副会长等职务,相继被授予中国民乐十大制作师,十大改革家等称号。

人生能有几回搏?2016年,在获得社会各界广泛赞誉时,赵宏亮将职业视野转向5000年中华古乐器笙的艺术发展史。他因此肩负起“笙文化”传播社会责任,旨在让更多社会人群关注笙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底蕴。同时,他开启“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企业发展战略,将赵宏亮制作的系列笙统一命名为“赵家笙”,并根据历史资料复制出我国不同时期的笙。其中,有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中出土的竽,还有古代用葫芦作笙斗的笙,以及各种改革形制的笙。为此,赵宏亮在家乡建起了“赵家笙乐器博物馆”,这是国内首家以笙为主题的博物馆,展馆中以笙为主题,详细介绍了中国笙的历史文化,笙的制作、演奏等各方面内容,通过普及民族音乐知识,增加对青少年对中国历史文化的了解,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赵宏亮告诉记者,最近他已经被授予河北省保定市非遗传承人,他还要努力争取评上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我一辈子做笙,我是为笙而生的。今后我要沿着这条道路一直走下去。我要用笙这一中华传统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做出自己应有的社会贡献。”赵宏亮如是说。(文/丰元凯)

杂志期刊

2024年第3期

防伪码查询
品牌查询
钢琴调律师
提琴制作师
个人会员(特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