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新时代 扬帆新征程——器乐文化专业委员会推进乐器“三进”工程
发布时间:2022-01-21
(转载本网新闻 请注明出处!)
编者按:奋进新时代,扬帆“十四五”新征程。近年来,器乐文化专业委员会在中国乐器协会的领导下,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作为工作的指导思想,坚持立足器乐文化发展、推动加强器乐文化科学普及、促进国际学术交流、助力专业人才培养的工作方针,大力开展公益文化活动,推进6·21国际乐器演奏日、乐器“三进”工程,为支撑国家文化强国事业发展、促进器乐专业人才成长所取得的创新成果可圈可点,为拓展延伸乐器产业链与价值链提供了有益借鉴。
星火燎原6·21国际乐器演奏日传递公益精神
近年来,器乐文化专业委员会遵照继承提高推广民族文化,以传承弘扬华夏文明为主旨,在6·21国际乐器演奏日公益活动中,有效发挥了学会组织体系作用,取得了显著成效。6·21国际乐器演奏日全程共计召开28次会议,活动覆盖19个省份、40个城市、近300个机构。通过中国外部、中国集邮总公司发行“中国6·21国际乐器演奏日”首日纪念封、明信片各一枚,并且由器乐文化专业委员会、中国园林博物馆,北京市科学技术进修学院等单位共同举办了揭幕式和“6·21国际乐器演奏日”开幕式暨演出活动。其中,6·21国际乐器演奏日北京中国园林博物馆主会场参加单位近20家、演出人数近1000人。同时,陶笛演奏家周子雷、古筝演奏家谢若乔、古琴演奏家张子盛在天坛神乐署宫廷古乐演出,刘正辉会长与学会顾问何钟老师在中央军委军训部干休所,土生书院在东直门敬老院(白雪、陶虹等参与),岗云海老师在通州太子府,朱江波教授、曹卫东老师和吕建华老师在通州台湖文化广场,杨青和张子盛老师在北京大学百年讲堂,都举办了特色各异的器乐文化展演活动。值得一提的是,丁笛发明人路文汉和路文明教授在齐齐哈尔举办了5000人次大规模活动,沛筑发明人郝景春老师参加了祝福祖国、放歌长城大型演奏会,王家训老师带领团队积极参加了北京发明音乐会演出活动,赵国强、袁雪梅积极组织青岛演出活动和古筝师资研修班,北京竹乐团王魏老师带领乐团积极走进文化馆、社区进行公益演出,太和坊孔德辉老师在中国国学院等各位老师都尽心尽力举办了数场演出,使得6·21国际乐器演奏日呈现星火燎原的喜人态势。
不仅如此,专委会汇集辽宁乐器学会、深圳乐器学会,中国民族器乐学会新昌培训基地、青海西宁知音琴行、新疆古琴社、扬州民族乐器研制厂等全国各地(少数民族)的分会场共有300余家单位参与。覆盖江苏、浙江、海南、云南、安徽、广东、黑龙江、青海、湖南、湖北、山东、天津、河北、深圳、沧州、山西、陕西、广州、深圳、福州、大连、哈尔滨、新昌、齐齐哈尔、扬州、徐州、西宁、新疆等基地及会员单位。新疆等地学会还组织大量不同形式、不同主题150场次的器乐演出活动,除了在校内,学校的演出队还走出校园,在当地的主要广场、街道、社区等开展乐器演奏活动,将“6·21国际乐器演奏日”的理念传播得更广。
器乐文化专业委员会与十八里店小学、传媒大学附小、昌平小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市科学技术进修学院院会展开合作。
器乐普及乐器“三进”推进惠民工程
一、乐器进校园,协同育人。大力发展“乐器进学校、进社区、进家庭与融入生活”工作,助力乐器普及教育发展。2019年4月,教育部印发《教育部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教体艺〔2019〕2号),要求各高校积极落实强化普及美育教育的相关工作。在此背景下,北京外国语大学与器乐文化专业委员会充分发挥双方文化、艺术、教育资源优势,携手合作,协同育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该课程由北京外国语大学艺术研究院和学会共同负责实施。开设至今,已迈入第三个年头,连同2021年春季学期,三年时间里,共覆盖学生数4700余名,开设课程涉及10余种民族乐器——古筝、古琴、琵琶、二胡、葫芦丝、竹笛、吉他等,课程在选课系统公示后三分钟内即被全校同学抢选一空,自开设以来受到师生全校本科生的热烈欢迎和关注,每学期选课系统公示后即被全校同学抢选一空,并在第一学期期末成功举办了汇报演出圆满成功。在第二学期,由于新冠疫情的影响,北京外国语大学与北京乐器学会器乐共克时艰,响应教育部号召,停课不停学,共同开展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线上器乐普及课程,并取得了良好效果。在经历2020年侵袭全球的新冠疫情后,2021年器乐文化专业委员会和北京乐器学会与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器乐普及通选课合作已迈入第三个年头,进入第五个学期,为了进一步积极响应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人,把美育纳入各级各类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贯穿学校教育各学段,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健全面向人人的学校美育育人机制,缩小城乡差距和校际差距,让所有在校学生都享有接受美育的机会。也为了非遗等传统文化的推广传播,除以往已开设的陶笛、竹笛、古琴、古筝、琵琶、二胡、葫芦丝等乐器,特别新增分别是箜篌、中国鼓(绛州鼓乐)两种乐器课程。北京外国语大学联合学会开展的乐器普及通选课,通过对语言类高端人才的音乐艺术普及教育,使人成为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的载体和种子,在国际交往中推广、传播、促进融合、创新中国优秀传统艺术,最终实现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活起来”的伟大目标。
二、乐器进社区,爱心接力。为繁荣大众社会音乐文化活动,弘扬尊老敬老的社会文化美德,拉近社会大众与器乐文化的距离。由学会发起的爱心音乐艺术家团队,走进北京东直门敬老院,为可敬可爱的老人们奉献了一场以“感恩、回报”为主题的社区音乐会。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名誉会长、器乐文化专业委员会顾问、著名书法家李土生先生,副秘书长弋金锐,办公室主任弋秀芬,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歌舞团青年歌唱家白雪,解放军总政军乐团青年歌唱家陶虹等,以及来自中央音乐学院、北京京剧团的艺术家们出席音乐会。古琴、古筝、琵琶、京胡、马头琴艺术家们轮番登场,他们不仅作为爱心大使,同时也肩负起“6·21国际乐器演奏日”器乐文化普及使者的责任,演出间歇向观众生动讲述各类器乐文化的渊源和演奏魅力所在,爱心旋律温暖在座的老人和青年志愿者。著名歌唱家白雪、陶虹为社区老人奉献爱心旋律。李土生先生表示,这是他第128次参与策划社会老人爱心公益活动了,多年来,老人们早已把他当成了家人。歌唱家白雪告诉记者,作为爱心大使,尊敬长者即是尊重未来的自己,用音乐抚慰老人的心灵,同时对志愿者而言,也是一种鲜活和幸福的公益体验,希望“6·21国际乐器演奏日”社区音乐公益活动常态下,并不断拓展活动的影响力和覆盖广度,让音乐真正惠及百姓生活,提升社会大众幸福生活指数。
三、乐器进家庭,融入生活。“礼乐治国”是指用礼来区分等级,用乐来调和人际关系,以达到君臣和敬、长幼和顺、父子和亲的谐和社会。孔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礼乐”虽然不是为巩固阶级统治而生,但却为统治者津津乐道。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哲学家王船山指出:“知声而不知音,禽兽是也,知音而不知乐,众庶是也,唯君子为能知乐。”此话是说,懂得了礼的人未必懂得乐,但懂得了乐的人就会懂得礼。为中国乐器协会发出一个家庭至少有一人会一门乐器的倡议,制定“乐器成为家庭的标配,音乐成为生活的刚需”的目标,不断扩大全国“音乐人口”规模,提升国民音乐素养。在物质生活日益富足的今天,继家电、房产、汽车之后,乐器正成为普通中国家庭新的“刚需”与“标配”。乐器进入家庭,融入生活特别能体现出中国礼乐家庭对精神文化的渴求以及乐器在中国家庭的快速普及,值得广大海内外乐器企业以及音乐教育行业高度关注,中国人的文化素养与文明程度也将通过音乐熏陶进一步提高。”
回望中国乐器协会器乐文化专业委员会(原中国民族器乐学会)的发展历史,从1986年创办至今,专委会已走过35个春秋。专委会以弘扬民族器乐文化、继承和发展民族器乐艺术,提高人民群众的音乐文化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宗旨,成员涵盖我国器乐文化领域多位专家、教授、知名学者与器乐文化工作者,现有个人会员650余人、单位会员30余家、43位常务理事和120位理事。下设京胡与京剧研究会、民族管乐研究会、冬不拉研究会、闽筝传承研究会、古琴研究会和马林巴研究会等6个业务工作平台。面向未来,器乐文化专业委员会紧紧围绕中国乐器协会“乐器成为家庭的标配,音乐成为生活的刚需”的目标,为乐器进校园、进社区、进家庭助力,为进一步扩大音乐人口做出更大贡献。(器乐文化专业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