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04-01
(转载本网新闻 请注明出处!)
1989年3月22日,中国乐器协会第一届理事会在宁波召开,到2019年,整整走过了30年的历程。
中国乐器协会是中国改革开放以后,在国家机构改革过程中,由微观管理转变为宏观管理,单纯管理转为服务管理,直接管理转变为间接管理,计划经济转换为市场经济的产物。
中国乐器协会是由国内乐器生产、经营企业以及与之相关的科教文化单位和对行业做出贡献并有一定影响力的个人自愿组成的,是为会员、行业和为政府服务,在政府和企业之间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的全国性非赢利社团组织。
30年来,中国乐器协会在国资委党委和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的领导下,在全体会员单位的大力支持下,一步步走向成熟、壮大,担负起“集行业之力,办行业之事,为行业服务”的责任,发挥了政府与企业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30年来,中国乐器产业经历了“单纯生产”到“面向市场,以销订产”,再到“文化营销,使乐器成为文化产业相关产品”的重要转折。中国乐器的“质”和“量”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今天的中国已经成长为世界最大的乐器生产国和最大的乐器市场之一。
30年来,中国乐器协会走过了从初创起步,到快速发展,再到综合扩展的几个阶段,业务范围实现了从生产圈(服务于生产企业),到市场圈(琴行纳入中国乐器协会体系),再到音乐文化圈(与音乐教育机构全面合作)的巨大变化。
协会成立之前的发展概况
改革开放厚积薄发
新中国成立后,乐器归类于文教用品,由轻工业部管理,在《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中,乐器被列为制造业(门类)——文教、工美、体育和娱乐用品制造业(大类)——乐器制造(中类);21世纪初,国家统计局将乐器划归文化相关产品,文化部将民族乐器技艺划归非物质文化遗产。
新中国成立后,生产关系的重大变革,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广大专业及业余文艺工作者以前所未有的革命热情投入到为人民服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音乐创作热潮之中,乐器的功能和使用范围发生了深刻变化,成为歌颂新中国、歌颂共产党、反映现实生活、团结人民、教育人民的重要组成部分。
伴随着上个世纪50年代,新中国成立后乐器市场需求的快速增长,我国乐器制造业在全国各地相继上马,除北京、上海、苏州、天津、广州等地已经存在的民族乐器生产手工作坊以外,各地区相继建立了钢琴、口琴、手风琴、西管乐器、提琴、打击乐器等门类的乐器生产企业。
在1956年“一化三改”运动和“公私合营”高潮中,全国各地的乐器生产企业转变为全民或者集体所有制企业,通过技术革新,乐器生产逐步实现了机械化,半机械化,生产效率大大提高。
这个时期,遍及国内20多个省市的全国乐器工业体系逐渐形成,除北京、上海、广州、营口、天津、苏州等具有门类齐全的综合性乐器生产体系以外,乐器行业中的民族乐器企业遍及全国,其中以北京、天津、上海、苏州、广州5省市为重点,产量占全国的83%;西洋乐器产区11个,以北京、上海、天津、广州、苏州、营口、成都等成为集中产区;钢琴有北京、营口、上海、广州4个厂;手风琴有北京、天津、营口、上海、苏州5个厂;口琴有天津、营口、上海、广州4个厂。到50年代后期,我国基本形成了覆盖全国,门类齐全的乐器生产体系。1949—1987年期间,乐器工业隶属于文教体育用品工业。据1983年统计,乐器企业110个,所有制都是国营,大集体或者是小集体,基本上没有民营企业。
新中国成立以后,乐器行业的管理归属由国务院设立的中华全国手工业合作总社以及1965年成立的第二轻工业部管理,主要管理民乐。1977年第一和第二轻工业部合并,成立了轻工业部,整个乐器行业就转归轻工业部的二轻局文体用品处负责管理。
上个世纪80年代初,总产值不到全国轻工行业总产值千分之三的乐器产品从文体用品行业划分出来,单独划归乐器行业,显示出当时部领导已经看到乐器行业的重要地位和未来发展前景,在轻工业部二轻局设立了乐器管理处,对乐器行业进行规划管理,并通过各地区轻工业管理部门间接管理乐器生产企业。
1982年10月4—9日,为了便于行业协调,在苏州成立中国轻工学会乐器协会(二级协会),张连庸任理事长,轻工业部二轻局文体处处长杜世铎任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中国轻工学会乐器协会受中国轻工学会和轻工业部主管部门的双重领导。
在计划经济时期,乐器行业结合国家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制定了乐器行业五年发展规划,国家有计划的扶持了一批骨干企业,例如,天津的手风琴,北京的钢琴,上海的管乐器,上海苏州的民族乐器,广州的吉他等,都先后享受过国家的拨款扶持。
1989年——1998年
十年筑基快速成长
1978年,我国进入到全面“改革开放”时期,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叶,我国经济管理模式从计划经济开始向市场经济转变。乐器企业结构从国有企业、集体企业转变为国有、民营、外资企业三足鼎立,齐头并进的发展局面。
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国家机构开始酝酿改革,与市场接触最多,以人民日常消费品为主导产品的轻工业部率先进行机构改革,改革的近期目标是:政府将不再直接管理企业,而是参照国外行业协会的模式对行业进行服务性管理。
在经过将近一年的筹备工作以后,根据轻工业部机构改革,职能转变“三定方案”的统一部署,按照原国家经济委员会《关于工业行业协会若干问题的暂行规定》精神,轻工业部责成行业管理指导司拟定了上报民政部的《成立中国乐器协会的申请报告》以及《中国乐器协会章程(草案)》以及《第一届理事会组成方案》等一系列文件。当时国内有113家企业申请加入中国乐器协会。
1989年2月17日,轻工业部收到民政部发送的(1989)民社函第66号文,“关于成立中国乐器协会的批复”后,批准成立中国乐器协会,属于国家一级协会。1989年3月22-25日,中国乐器协会在浙江省宁波市召开成立大会,参会代表131人,其中来自全国乐器行业企业家代表102人,特邀代表和来宾19人,轻工业部行业管理指导司、体制改革司、中国轻工业协会联合会和浙江省轻工业厅、二轻总公司以及宁波市经委轻工业局有关负责同志出席成立大会。时任轻工业部副部长陈士能给大会发来祝贺信。
中国乐器协会第一届理事会由理事38人,常务理事18人组成,张连庸为理事长,王华朴为常务副理事长,翟康乐、徐弗为副理事长,聘任李鸿铮为秘书长,陈惠良、蒋正则为副秘书长。中国乐器协会成立以后在工作性质上与原有政府机构职能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一是会员单位范围扩大。从原来属于国营、大集体或者是小集体企业,改为国有、集体、民营、外资企业都占有一定的比例;二是协会与企业关系转变为服务管理模式;三是企业的全部生产经营活动,包括原材料采购和市场经营,“自主经营”、“自我完善”、“自负盈亏”。协会不参与其中。
中国乐器协会第一届理事会理事长张连庸同志在成立大会上的讲话,体现了中国乐器协会成立伊始的办会宗旨。他说,协会领导机构和工作人员必须坚持为会员服务的办会宗旨,执行民主办会,勤俭办会的方针,为会员服务,即为企业服务,要坚持生产力原则,协会各项工作活动,必须有利于企业发展生产,搞活经营,增加收益,围绕发展乐器生产,研究政策、措施。协会要时刻不忘记为企业服务,经常检查服务效果,企业要根据协会对行业管理和谋求共同利益的基础上强化沟通,大家默契配合,把协会真正办成“企业之家”。在中国乐器协会走过的第一个十年中,共经历三届理事会,第一届理事会从1989年至1992年,期间召开过三次会议,除第一次在宁波召开以外,其它两次分别在辽宁大连和吉林浑江召开。第二届理事会是采取通讯选举的形式产生,1992年11月10日完成,中国乐器协会第二届理事会由71位理事组成,常务理事29人,理事长徐永,副理事长张连庸、王华朴、翟康乐、徐弗、庄瑞泉、王志新,秘书长李鸿铮。第二届理事会期间共计召开过两次会议,一次是在宁波召开,一次在西安召开。第三届理事会于1997年至2001年,1996年9月15日-11月12日完成通讯选举,理事会由理事76名,常务理事39名组成,名誉理事长张连庸,理事长张崇和,副理事长李鸿铮、童志成、翟康乐、黄永昌、吕新、丁弘戬、王懋祖、林伯龙,秘书长李鸿铮(兼)。期间召开过两次理事会议,一次是在北京怀柔,另一次是在广州召开。
在中国乐器协会成立后第一个十年,我国政治经济生活正处于确立以邓小平理论指导下,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激发了我国广大人民深入改革开放的热情,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我国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在当时我国政治经济形势的引领下,我国乐器生产形势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高潮。我国乐器行业产业开始发生重大转变。
一是乐器产品随着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提高,人民对乐器等文化娱乐教育用品的需求量有生产明显的上升。从此结束了我国乐器生产长期低产量徘徊的局面。
二是乐器行业在企业所有制构成方面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国有、集体、民营、外资、股份制多种所有制经济成份共同发展的经济框架。
三是国有企业按照“产权分离、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要求,完成了或者正在完成所有制的改革,广州珠江钢琴集团有限公司和北京星海钢琴集团公司取得了突出成效。
四是乐器市场正式形成“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乐器经营从完成统购包销的经营模式转变为企业自主经营,工商联合、商业网点齐布的经营模式。进入国际乐器市场并逐步形成依靠外资公司、企业自营出口、企业自由组团参加世界各大乐器展览会等多种渠道。
五是乐器作为文化相关产业和商品的定位,在国内消费品市场得到….和认同。国家开始重视和强调乐器和音乐教育在文化教育等领域的重要性,乐器逐步成为文化类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
1989-1998年,中国乐器协会成立后的十年,是我国乐器行业开始“走出去”,走上国际化,规模化发展道路的第一步,十年间,我国乐器行业在各项重要经济指标上都有了成倍的提升。乐器行业年度工业总产值为从3.34亿元到90亿元,10年增长了26.9倍;年出口创汇从3505万美元到3.87亿美元,增长了11倍,钢琴产量从5.02万架到20.92万架,增长了4.16倍。在中国乐器行业起步快速发展的这十年间,也是中国乐器协会成立的第一个十年,中国乐器协会为行业的发展起到了政府桥梁、政策引领、服务协调、搭建平台、促进发展的重要作用,主要办了三件大事:
1、把企业组织起来,明确方向和目标,凝聚力加快发展。
在中国乐器协会成立之前,各乐器生产企业在各地基本上单兵作战,各自为政,即使有些地方成立了行业组织,也多是以协作组形式存在的。中国乐器协会成立以后,相继成立了九个分会和专业委员会,分别为民族乐器分会、电子乐器分会、西管乐器专业委员会、口琴专业委员会,钢琴分会、钢琴调律师分会、提琴专业委员会、手风琴专业委员会、吉他专业委员会。这些协会分支机构成立以后,定期召开会议,制定行业发展规划,为促进本行业发展,健全和规范市场经营秩序,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钢琴调律师分会成立以及钢琴调律师资考委的成立,将我国数千名分散的钢琴调律师组织起来,初步形成了一支有技能,有职业道德的调律师队伍,为规范钢琴调律市场秩序,保障消费者服务需要,促进钢琴事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2、当好桥梁,为企业上规模,上产量,健康发展助力。
在这10年里,中国乐器协会根据改革开放以后,乐器生产企业的结构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多了许多外资企业和民营企业。在新形势下,中国乐器协会拟定了《乐器行业改组改造、发展生产的基本思路》、《钢琴行业改组改造和投资指南》、《钢琴调律师资格考试办法》等一系列指导文件,同时编制《乐器行业九五发展规划》等,引导行业向着正确的轨道发展。这里,应当特别提到两个突出发展的企业,一个是广州珠江钢琴集团有限公司,另一个是北京星海乐器有限责任公司。广州珠江钢琴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以每年增产一万架钢琴的速度上产量,到九十年代后期,跃居四大钢琴厂第一位,钢琴年产量7万架。北京星海钢琴通过二期技术改造,同时引进德国钢琴专家,组成拥有23个分公司、12个子公司、10个商业分公司,一个海外分公司的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联合体,成为北京市重点企业。
在国务院明确将电子琴产品归口轻工业部管理以后,中国乐器协会组织了系统内外电子琴生产企业制定了《电子琴国家标准》、《电子琴行业国家企业升级标准》和《电子琴生产许可证实施细则》,促进了电子琴生产的健康发展和行业管理的凝聚力。
中国乐器协会在编制“九五”期间行业技术改造项目计划时,根据轻工总会及有关部委要求进行大量调研工作,提出了乐器行业“九五”期间技术改造“双加工程”计划,呈上级有关部门平衡考证。1995年广州珠江钢琴工业公司、北京钢琴厂提出的技术项目,均被列入了国家经贸委下达的技术改造“双加工程”导向项目计划。
中国乐器协会成立之后,深刻认识到如果要想实行乐器行业可持续发展,必须……原料的质量和数量保障,为此中国乐器协会先后在吉林省浑江市钢琴木材基地和河南兰考县建立民族乐器原材料生产基地。
3、搭建平台,让企业在市场的汪洋大海游刃有余。
10年间,中国乐器协会多次与政府相关部门共同组织不同类型的乐器展览会,吸引了我国大多数乐器生产企业参加展览,通过参加乐器展览企业基本上解决了如何面对市场的问题,逐步走上以销定产的良性发展轨道。
据统计,中国乐器协会在这10年间共组织过8次国内展览会,以及组织企业赴德国、美国等参加国际性展览会,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国内展览有1989年11月4日在北京举行的首届全国乐器博览会、1990到1992年在广州举办第二届和第三届国际乐器及制造机械展览会。此外,还参加了轻工业部在北京举办的第二届和第三届全国轻工业博览会,另外,还与演艺物资协会等单位共同组织过4届乐器展览会。
中国乐器协会在办好国内乐器展览会的同时,还组织厂商赴德国法兰克福国际展,和德国钢琴、管乐、提琴厂家参观、考察、调研,并宣传我国乐器工业快速发展和乐器市场日益繁荣的大好形势及我国展览会的规模、内容、前景等,通过参观、考察、调研,协会以及各乐器生产企业基本了解到我国乐器产品在质量、品种、档次、配件、包装等方面的差距和不足,以及国外乐器生产企业在人才培训、企业管理、原材料的采选、工艺技术设计、关键零部件的加工等方面的先进经验。中国乐器行业顺利地走过了起步阶段,蓄势待发,准备迎接新的发展高潮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