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元凯 黄南炬:童志成的乐器人生(五)-中国乐器协会 

微信服务号

微信公众号

当前位置:首页>文章精选>丰元凯 黄南炬:童志成的乐器人生(五)

丰元凯 黄南炬:童志成的乐器人生(五)

发布时间:2020-05-13

(转载本网新闻 请注明出处!)

编者按:2005年,我当时作为中国乐器协会信息部的一名记者,曾多次去广州珠江钢琴集团公司,与珠江集团公司总经理助理黄南炬同志共同面对面地聆听童志成总经理讲述他一生为中国钢琴崛起而付出的一切。以后,我和黄南炬同志根据他的口述,共同完成了一篇字数比较长的回忆录,当时这篇回忆录本来计划作为广州珠江钢琴集团公司成立50周年活动一部分而发表的,但由于各种原因,没有实现。今天,在童总去世的时候,我和黄南炬同志把这篇文章重新整理一下,拿出来发表,以表达我们对童志成同志的崇敬之情。


丰元凯     

2020年5月5日


童志成的乐器人生(五)

第八章

求贤若渴,广纳人才为我所用

经过艰苦的努力,童志成迈出了艰难的第一步,胜利地实现了三年连续年增产一万架的计划,珠江钢琴产量拉开了与国内同行的差距。但他不满足已经取得了成绩,童志成开始实施珠江钢琴的第二步琴发展战略,在科技和质量上提高珠江钢琴的档次。他知道“企业之间,最后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有了人就会有一切”。他拼命地从国内和国内招贤纳士,不惜重金聘请外国钢琴设计大师。如此高昂的费用,在当时,社会上也是议论纷纷,童志成发出如此豪言壮语,“为了珠江钢琴的更大发展,勒紧裤腰带,先交学费,后吃饭!”

珠江钢琴第一个“三年计划”顺利地实现,珠江钢琴产量达到五万多架,1996年,这个时候,珠江钢琴已经和对手拉开距离。

童志成在强化企业科技工作和质量提升的道路上,紧跟当时国家在对外开放战略上作提出“请进来”和“走出去”的发展方针。大胆地引用一切对珠江钢琴发展有用的人才,为我所用。

首先,童志成引用国内人才,发展三角钢琴生产、建立基础技术管理。

童志成聘用北京钢琴厂副总工程师赵守中发展珠江三角钢琴,使珠江三角钢琴从无到有。

说起此事,还要提起黎达苏主持工作时期。

赵守中原来是北京钢琴厂的技术人员,学徒期间就在北京钢琴厂工作,对钢琴制造技术十分熟悉。1992年底,童志成在北京参加展览会出差期间,与北京钢琴厂赵守忠见面,那个时候,赵守中已经离开北京钢琴厂,在社会上求职。两人寒暄几句,直接转入正题。

“你这么有才的人为什么不能南下吗?”

“你们需要我吗?”

“怎么可能不需要呢?我们请还请不到呢!珠江钢琴欢迎你。”

两人一拍既合,童志成看中了赵守中,并将他引见给黎达苏厂长。几经商议后,赵守中受聘于珠江钢琴,从事钢琴的开发研制工作。

不久,黎达苏离任,童志成开始主持工作,赵守中的才能得到了应有的发挥,童志成授意赵守中,以主要精力,全面协助珠江钢琴进行各种型号三角钢琴的研制工作。

对于三角钢琴的研制工作,童志成颇有一番超前的眼光。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刚刚开始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许多旧的管理模式还存在,老百姓的生活刚刚走上富裕,住房刚刚从福利分房改为商品购房。中国人的居住面积没有得到改善。这个时候,老百姓为了教育子女,购买立式钢琴热才开始兴起。三角钢琴因占地面积大,价格昂贵,根本无人问津,而由于三角钢琴制造技术要远远高于立式琴的生产技术,这时的中国三角钢琴生产等于是一片空白,外国人根本瞧不起中国的三角钢琴生产,也认为中国人是生产不出三角钢琴的。

在这个时候,童志成大胆地提出要研制具有中国特色的三角钢琴。

在回忆这段历史时,童志成说,

“三角钢琴代表着钢琴制造中的最高技术,一个企业能够生产三角钢琴代表着这个企业的实力,一个国家能够生产三角钢琴也象征着这个国家的乐器制造的水平,这就象我们国家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一样,那时,我们国家正面临着自然灾害最困难的时期,但是我们国家集中了最高科技力量,使“两弹一星”上天,在那个时候振奋了全国人民的信心和战胜困难的勇气。

而我们现在研制三角钢琴,虽然现在不见得有什么人来买,但是我们研制出三角钢琴来,珠江钢琴结束不会生产三角钢琴的面貌,今后将会给我们珠江钢琴带来巨大的影响力。我们珠江钢琴人有能力,有智慧生产出世界上最高技术的钢琴。从现在起,我们就要从全力以赴加紧研制三角钢琴,不久的将来,一定会显示出它的巨大作用。”

从这以后,童志成责成赵守中,领军带队,全面投入研制三角钢琴的技术工作中。给他人,给他政策,给他优厚的待遇,让他放开手脚干。

在童志成的全力支持下,赵守中施展出自己的全部聪明才智,竞竞业业,努力工作,很快地搞出了159、213、275三种型号的三角钢琴,并带出了珠江钢琴生产三角琴的一批技术队伍,生产量逐步上升,达到年产上千架的水平,并且获得了广东省,广州市以及当时轻工业部颁发的科技进步奖。从此珠江钢琴结束了不能生产三角钢琴的历史。童志成对于发展三角钢琴这种远见卓识的考虑,也为珠江钢琴满足21世纪国际市场对三角钢琴的大需求创造了极为有利条件。

赵守中回忆到他到广州珠江钢琴公司的五年历史时,深有感触地说“这五年,是我一生发挥作用最大,最有作为的五年。”

“我和童总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就认识了,真正接触是在1992年,大概是在春天的时候,童总到北京参加展销会,我们见了面,我们在一起深谈了许多事情。我那个时候已经离开了星海公司,在面临几种选择的时候,童总盛情邀请我,让我到珠江钢琴厂去发挥作用。当时我没有其它想法,主要想干点事情。我考虑到珠江钢琴是全国最大的企业,企业形势在国内也是名列前茅的。珠江钢琴这时需要我,经过考虑后,我就下定决心过去。我去的时候,就赶上黎达苏与童总交接时,童总上任以后,经过商量,把全部三角琴的研发工作交给了我。并给我配备了四五个人,其中有技术人员和老师傅。研制开展起来以后,任务也是很紧的。当时准备样琴出来以后,参加春季的法兰克福展览,时间一共只有四五个月的时间。在这时童总能够放得开,他说,‘除了材料采购和销售以外,把所有工作都交给你了。’这样,我就比较顺利了,我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经过四个月的努力,我们很快地做出了样琴,并及时参加了德国的乐器展。在完成样琴的研制以后,还有大量的工作需要做,培训人员,制造工装设备,组织生产等,一系列的工作,最后,又成立了三角琴分厂。这一切都由我来承担的。珠江钢琴研制出三角钢琴后,先后开过几次鉴定会,邀请了钢琴演奏家来试奏,他们都很惊讶珠江钢琴这么快就研制出来了三角钢琴,而且质量还是不错的。”

“到1997年,香港回归,广州市政府准备搞一场大型音乐会,作97架钢琴演奏,庆祝97回归。那时,市政府要求有一架九尺三角钢琴担任领奏,马上要求珠江钢琴研制九尺三角钢琴,离七月一日的时间已经不多,当时珠江钢琴公司上下都很着急,不知能不能完成这一任务。童总找到我,我立即答应了下来,到六月十几号琴就出来,按时完成了广州市下达的任务。1998年世界著名的钢琴大师贝尔曼到广州演出,在使用了珠江钢琴生产的九尺三角钢琴,感到非常满意,他亲自题下了‘钢琴的骄傲’几个大字。这些都是我在珠江钢琴公司期间,和他们公司的技术人员生产人员共同努力合作的结果。”

“从98年以后,我回到了北京,这段历史我是永远不会忘记的。回想起那五年,我也是很辛苦的,几乎星期天都没有休息。但是我的精神是充实的。童总把工作委托给我,让我放手干,信任我,给我创造了一个很好的工作环境,在各方面支持我的工作。作为一个领导来说,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领导的信任和放手,对我是一种鼓舞,这使我有了很大的动力。我虽然在珠江钢琴只呆了五年,但这是我一生中最有作为的五年,这五年里,我帮助珠江钢琴建立了三角琴的生产体系,进行了人员培训、工艺安排、设备工装、组织生产,使珠江钢琴的三角琴生产从无到最有,不断壮大。这五年,满足我在‘退休之前要干点事情的心愿’,对此,我感到很满足。是童总给我创造了这样一个条件,他把一个人的作用充分发挥和调动起来。我认为珠江钢琴公司这些年这所以有这样的成效,是由于童总有远见的领导,他干什么事情,有条有理,有道道,很会用人,能够发挥人的作用。”

童志成在国内聘用的第二人是营口乐器检测站的陈惠良站长。童志成启用陈惠良的用意是为了帮助提高珠江钢琴的基础技术工作水平。

童志成有着多年基层工作的实践经验,他深知乐器制造是一门综合性性科学技术,乐器即是一件艺术品,有着十分复杂的声学要求,同时它又是一件工业品,在物理、化学、木材学领域上有很大深度和广度。并且涉及到多种材料的使用,有木材、五金、化工、纺织、塑料等等。要想发展珠江钢琴的各项事业,上到一个新的台阶,首先必须把基础工作打好,建立珠江钢琴的基础技术管理工作,是摆在珠江钢琴第二阶段发展中不可忽视的大事。要尊重科学,按照科学规律办事,是搞好企业的关键。

过去乐器生产,大多数是靠经验,靠传统,不靠科学,不靠文化,这正是中国乐器工业不能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童志成非常懂得这个企业发展中的重要道理。于是在1995年把富有经验,多年从事质量检测鉴定工作的陈惠良,他一从原单位退休后,马上请到珠江钢琴公司,为他配合必要的居住生活条件,让他踏踏实实搞好珠江钢琴公司的基础工作,他请这个人来到珠江钢琴,从眼前来看,并不能产生什么直接的经济效益,而是抓产品标准、质量检测、计量管理等最细致基本的技术工作。

正是抓好了这些所谓“最不起眼的工作”,一点一滴,扎扎实实,确为今后全国首届一指的“省级技术研发中心”的建立奠定了十分坚实的基础。珠江钢琴的后发展、新产品储备都是从基础工作出笼的。

童志成“爱才如命”在珠江钢琴是有名的,他有一句话,“珠江钢琴的门永远打开,我们随时随刻迎候一切有志于中国钢琴,乐意为珠江钢琴作贡献的人到来。建国的时候,广州来了大批南下干部,今天,在世纪交替的重要时刻,我们同样热烈欢迎有更多的南下干部到我们珠江钢琴来,帮助珠江钢琴发展大业。”

当童志成不断吸引着国内乐器人才投身珠江钢琴的同时,他也在把目光转向国外。

他知道,钢琴是外来乐器,到现在已经有三百年的历史,而中国钢琴充其量,不过四十多年的历史,中国钢琴在各方面与外国钢琴都有很大的差距。中国钢琴的发展,没有一个非常有基础有理论的功底,都是抄袭,仿造,零敲碎打的,没有一个完整的东西。中国钢琴要跑的快一点,真得走向国际,必须引进他们的技术。中国钢琴要想在短时间里能够赶上或达到国外钢琴的先进水平,必须请外国人来进行技术指导,特别是帮助中国钢琴在质量上的提高。只要这样,才能缩小中国钢琴与外国钢琴的差距。

在珠江钢琴大发展的几十年里,他们相继请来了近十位世界上最好钢琴设计大师,经童志成的手就请了八九位世界钢琴设计大师。

第一位是黎达苏主持工作时期,1987年来到珠江钢琴公司的美国乌利兹钢琴厂退休厂长查理斯·科雷先生和该厂已退休的机械设计室主任希尔先生。

科雷先生是世界上著名的钢琴制造质量控制系统方面的专家,一谈起如何保证钢琴“心脏”健康,世界上所有钢琴制造业的厂长经理首先想到的是美国的查理斯·科雷,因为他在这方面的技术堪称“世界之王”。因此,包括钢琴发明地欧洲在内的世界上的许多钢琴制造企业,都不惜重金引聘,企望他光临企业当技术顾问,但都被他以“年事已高,力不从心”为由婉言拒绝了。

一位广州报社的记者详细地记录了童志成请到世界钢琴制造专家的传奇故事。

若干年前,冬天即将过去,春天就要来临,神州的柳树快要绽出嫩黄色叶芽儿的时候,国际钢琴展销会在美国洛杉矶拉开了帷幕,许多国家都有最优质的钢琴大展风姿……珠江钢琴是中国参加展销的唯一厂家,大概是黎达苏和童成志坐冷板凳的那几天。



这天,世界钢琴制造家、钢琴演奏家、钢琴经销家云集于此,或评头品足,或额手称庆,或摇头叹息……查理斯·科雷来了,当他发现有个中国珠江钢琴的摊位牌后,一双蓝眼珠里闪出惊诧的光,那意思显然是说,怎么,中国也有钢琴来展销?于是,他带着惊愕和疑惑,走进了珠江钢琴展厅,先是看,再是摸,后是弹……

“科雷先生,十分欢迎您的光临。”童志成站起来,很有礼貌地来到科雷跟前说,“请您不吝指导!”

“你怎么会知道我?”科雷那蓝眼珠又闪出方才那种惊愕疑惑之光,“我从没见过你呀!”

“您的大名,早已如雷贯耳。”童志成如实“坦白”道,“是一位认识您的美国朋友,一小时前才悄悄地指着您介绍,使我终于有缘目睹您的风采。实在对不起。”

“很好,很好,相识是一种缘分嘛。这是你们中国常说的一句话。”话闸子一打开,科雷马上表现出美国人直率豪爽的性格,“童先生,你很机灵。我喜欢跟你这种人打交道。经营钢琴,没有灵气是不行的。你们的珠江钢琴,我认为外观和造型都挺好,质量也不错。但是,钢琴的共鸣板(俗称音板)难免会出现爆裂和变形,击弦机的灵敏度也不尽理想……这些问题加以克服之后,珠江钢琴在国际市场上将有很大的竞争力!”

宛如身上有些小毛病被高超医生一语道破一样,童志成对科雷先生佩服得五体投地。他顺着科雷先生的话说:“如果科雷前辈能当我们高级技术顾问,真是珠江钢琴的莫大幸运!只怕没有这个福分!”

科雷眨了眨眼,用右手食指按住脑门穴,“这个嘛,让我好好地想一想。不过,两天后会给你一个答复。”

消息不胫而走,被科雷谢绝的世界各地的钢琴厂家老板们很是羡慕地说,中国的童志成,运气真是好。也有的颇为不解地说,中国的童先生,用什么绝招打动科雷的呢?

这些先生们哪里知道,聘请世界上最优秀的专家作技术顾问的想法,童志成早在十年前当推销员时就有了。那一年,他曾对一位嫌弃国产钢琴的顾客,信誓旦旦地说过:“有一天我当了厂长,一定要把世界上最先进的钢琴制造技术凝聚到中国钢琴上。”只是时不与他。两天后,科雷给童志成回话了:“你哪天回中国,请多购一张机票,是给我的。”

童志成和他的同事们高兴得无以言状。

科雷先生的参与,使“珠琴”如虎添翼。他那高大的身影在车间不停地出现……

科雷先生每年两次到珠江钢琴公司工作,钢琴当时在中国正热,广州钢琴厂每天生产18台钢琴,仍然供不应求。“珠江钢琴”人非常清醒:虽说已是全国最大的钢琴厂,产品却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富有经验的科雷一下子提出了40多项工艺技术方面的改进意见,并身体力行指导技术人员一项项去攻关。

采用传统工艺生产的共鸣板和琴键,易爆裂、变形。他的乌利兹钢琴厂邻近密西西比河,气候有点像珠江下游一样的气候环境,他把在美国研制的复合音板和复合键板制造工艺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珠江钢琴。这一招,不但从根本上解决了爆裂变形问题,而且提高了木材的利用率,仅一年间节约的原木,价值可达250万元人民币!

“跑音”,击弦速度不稳……在科雷指导下,难题一个个被解决。科雷又以“珠江钢琴局内人”的身份做了许多“分外事”:收集技术资料,提供市场信息,介绍经销商……

但谈到科雷在珠江钢琴的工作报酬时,童志成直言不讳地说,十年来,珠江钢琴支付给科雷的顾问费,仅够他每年两次在美国和广州间往返的旅途开支。“珠江”人特别敬重的,是科雷的事业心,是他的奉献精神。珠江钢琴请来的是一位钢琴白求恩!

而科雷,也在不断地称赞“珠江”能把他提出的技术改进意见迅速变为现实,即使他回美国了,厂里仍继续按他的意见改进,等他下次再来,看到的是改好了的工艺。科雷高兴,“珠江钢琴”人更高兴:引进国外智力,目标不就是化人为我吗?

在一次庆功晚餐上,平常不喝酒的童志成陪科雷一小杯,借着酒兴,把两句藏在心窝许久的话掏给科雷:“科雷先生,您是中国钢琴的‘白求恩’。没有您的帮助,珠江钢琴很难有今天!”

“不敢当!”科雷谦逊地说,“珠江钢琴能够写进世界名牌钢琴的名册里,是童先生领导有方,经营有术,员工们的素质好!”

居功至伟的科雷先生,受到中国人民的真切爱戴。国务院总理李鹏曾两次接见他;外国专家曾两次邀请他出席国庆观礼,并授予他“友谊奖”;广东省委常委、广州市委书记高祀仁,亲手将“友谊奖”奖章戴到他胸前。

从科雷先生对珠江钢琴的贡献,童志成深知一个道理:世界各国的技术总是处在永不间断的互相交流、互相渗透、互相影响、互相吸收过程中。

于是,他在接任以后又连续请来了数位世界著名的“钢琴制造大师”德国的芬拿和托马等,聘他们作为技术顾问,使珠江钢琴又连上了几个档次,技术含量和产品质量大大提高。

童志成请德国钢琴设计大师芬拿时还有一段神奇化的故事呢!

1993年,通过法国客商介绍,童志成认识了著名的德国钢琴设计大师芬拿先生,他是专门从事钢琴音板设计的大师,当时在世界上有三个人堪称钢琴制造大师级的人物,芬拿先生是其中的一个。

“芬拿先生,我能不能邀请您到我们公司来。”

“对不起,我去过世界上许多国家,但有两个国家我从来不去,一个是印度,另一个是中国。”

童志成的自尊心受到严重的伤害,两人不欢而散。

童志成不死心,他深知芬拿先生的钢琴设计是无人相比的,请到芬拿先生有何等的重要。

又过了一年,童志成再次见到芬拿先生。

“芬拿先生,我们新中国几十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到处是一片新的气象,我邀请您到我们中国走一走,看一看,全部费用由我们来承担。”

“好啊,有机会我一定亲自到中国来看看。”

1994年5月份,芬拿先生真的来到中国,他亲眼目睹看到了中国的巨大变化,对中国的印象发生了彻底的改变,他喜欢中国,热爱中国。童志成盛情请芬拿先生住进了五星级的白天鹅宾馆。童志成问他:“对这里还满意吗?不满意还可以换一家,在我们广州,比白天鹅好的宾馆还有。”芬拿连忙道“不必,不必,这里已经很好了。”

借此机会,童志成邀请科雷先生到珠江钢琴公司看一看。

科雷先生来到珠江钢琴公司,详细参观了珠江钢琴生产的全过程。芬拿先生在参观过程中,这里看,那时看,毫不客气,直言不讳地对珠江钢琴的设计以及质量缺陷提出了自己的意见,这儿不行,那儿也不行。

童志成此时趁势向芬拿先生说。

“芬拿先生,既然你认为珠江钢琴有许多地方需要改进,那我们就请你来我们公司工作,好吗?”

“我可以来,但是我开的价高,你们请的起吗?”

“那您就开价吧!”

“一年来3次,每次20个工作日,日薪1000美元,吃饭随便签单,要住五星级宾馆,来回飞机坐头等舱……”

芬拿开出的价单,计算一下,折合人民币每天两万元,童志成沉思了一会儿,把手伸向科雷先生,准备和他握手。

“你什么意思?”

“OK,我答应你的要求,我们成交了,我们正式邀请您到我们公司来。”

“童先生,你一人能说了算吗?”

“是的,我说了算,邀请你来我们珠江钢琴公司,是我们政府以及我们公司领导早已决定的事。我可以代表我的领导向你发出正式邀请。”

不久,芬拿来珠江钢琴上班了,一个个指导意见就让“珠江”得益匪浅。

此后,童志成又请了托马、洛塔尔等德国钢琴设计大师,帮助珠江钢琴全面提升钢琴档次,提高弹奏性能和声学品质,使之具备欧洲钢琴的品味,达到国际中档钢琴的水准。根据合约这些条款的规定,这些德国钢琴设计大师是将德国钢琴设计理念和技术“嫁接”到中国钢琴制造业中,是一种科学技术的转移,同时也是中国钢琴制造业的一次重大技术跨越。

请外国人来帮助珠江钢琴提高质量,已经是珠江钢琴全体领导班子的共识,但是花这么多钱来请一个外国人,能不能把这笔钱赚回来,外国人能不能真正帮助珠江钢琴发生根本性的改变,这在当时领导班子不是没有疑虑的,全厂上下对此也是议论纷纷。

这个时候,童志成,坚定信心,力排众议,他坚定的说,“现在,珠江钢琴正是爬坡的时候,我们要勒紧裤腰带,先学东西,后吃饭。”

童志成和全厂职工在算一笔帐,他说:“我们请德国专家来学习到钢琴制造技术,总算帐,有两部分:一是有形的部分,这是一笔可算的帐,德国专家帮助珠江钢琴在原来UP-130型的基础上改造出来的UP-130T型立式钢琴售价高出45%,利润是原来的1.5倍,一年下来,可以算出有多大效益。二是无形的部分,这笔帐无法算清,那就是我们获得了知识,获得了技术,它将永远属于‘珠江’的,这个知识和技术是德国专家带不走的,这个无形的帐到底值什么钱,我们赚了什么钱,等到若干年后,看企业的发展才能算得出来。让你说,我给他们一天两万元值不值?我说值!”

这就是平时所说的,向日本人学管理,向欧洲人学技术的含义,珠江钢琴花钱请德国专家来,学习到是制造钢琴的“绝活儿”“手艺”。

珠江钢琴引进外国专家的效果,在不久后召开的一次钢琴声学品质鉴定会上得到了验证。

1997年的一个月,中国钢琴界的50位专家聚集珠江之滨越秀山下,他们来自中国交响乐团,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天津、上海、沈阳、西安、四川音乐学院……他们面前有三架钢琴,他们的工作是试奏后,对钢琴的声学品质、弹奏性能、外观等等,作出评价。

上海音乐学院教授吴思一评价:“开始不知道1号琴是外国琴,觉得这两架差不多,以为都是‘珠江’,真不简单,望以更高级的外国琴来比较,超过。”

钢琴家鲍蕙荞评价:“我个人认为音色的浑厚、统一,优于韩国的英昌和三益。”

钢琴家刘诗昆评价:“本人认为此1号琴(德国贝士坦牌)在声音品质方面还不如2号琴(珠江牌GP274型)。但键盘反应和油漆面方面2号琴不如1号琴。”

这些评价是记者从钢琴家们亲笔填写的表格中一字不改照抄下来的。“珠江”人并没有向记者谈及这些足以自豪的成就。

实际上,珠江钢琴已经在众多国产钢琴中脱颖而出,向着世界中档琴迈进。

事实证明,珠江钢琴借外国人的脑袋(智力)换来了借来了产量和质量的飞跃。在中国本土上纷纷冠以洋名生产中国钢琴中,唯有少数几个民族品牌的中国钢琴,撑起着中国钢琴制造业的大旗。“珠江钢琴”的旗帜迎风飘扬。

十年来先后引进科雷先生、托马先生“两代”外国专家担任技术顾问,收到了良好效果,钢琴的质量、技术上了档次,提高了珠江钢琴的商誉和价值,增强了市场竞争力,促进了生产的发展,上了规模经济,带来了规模效益,实现了企业良性发展。珠江牌钢琴不仅国内连续获得国家“金质奖”、“金桥奖”,而且还于1991年和1992年两年三度分别在法国、西班牙和墨西哥质量评比中,获得“优胜奖”、“金星奖”和“钻石星奖”的国际殊荣,开创了国产钢琴在国际获奖的先河,如今每年在法兰克福和美国洛杉矶都拥有十多个摊位,出口产品远销包括英、美、德、法等欧美发达国家在内的廿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据统计,1997年对比引进前的1987年,立式钢琴产量增长2.59倍,卧式(三角)钢琴从无到有;工业总产值(不变价)增长4.92倍,销售收入增长8.69倍;出口创汇增长9.45倍;利税总增长7.99倍,利润增长6.47倍。近五年来,钢琴产销量年递增一万架,利润总额年均增加过千万元,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率等主要经济指标的年均增长都在两成以上,使珠江钢琴集团在传统工业经济基础上,向知识经济方向发展得到了有益的启迪。(待续)


(作者:丰元凯 黄南炬)

杂志期刊

2024年第4期

防伪码查询
品牌查询
钢琴调律师
提琴制作师
个人会员(特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