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元凯 黄南炬:童志成的乐器人生(一)-中国乐器协会 

微信服务号

微信公众号

当前位置:首页>文章精选>丰元凯 黄南炬:童志成的乐器人生(一)

丰元凯 黄南炬:童志成的乐器人生(一)

发布时间:2020-05-10

(转载本网新闻 请注明出处!)

编者按:2005年,我当时作为中国乐器协会信息部的一名记者,曾多次去广州珠江钢琴集团公司,与珠江集团公司总经理助理黄南炬同志共同面对面地聆听童志成总经理讲述他一生为中国钢琴崛起而付出的一切。以后,我和黄南炬同志根据他的口述,共同完成了一篇字数比较长的回忆录,当时这篇回忆录本来计划作为广州珠江钢琴集团公司成立50周年活动一部分而发表的,但由于各种原因,没有实现。今天,在童总去世的时候,我和黄南炬同志把这篇文章重新整理一下,拿出来发表,以表达我们对童志成同志的崇敬之情。


丰元凯     

2020年5月5日

 

童志成的乐器人生(一)


童志成,中国乐器界的传奇人物。

既是传奇人物,必有传奇之处。

1954年,他13岁,跟着父亲学会了修理风琴,由此便有了谋生的手段。

1960年,他19岁,无师自通,凭着一本《手风琴演奏法》学会了演奏手风琴,水平与专业演奏员不相上下。

1983年,由他提议,广州钢琴厂举办了全国首届珠江钢琴大赛,从此珠江钢琴时来运转,开始走上兴旺发达之路。

1985年,他和黎达苏厂长第一次跨洋过海,到美国参展,却坐了四天冷板凳,中国钢琴受人冷落,童志成的民族自尊心受到了强烈刺激,他发誓总有一天,中国钢琴一定会要登上世界钢琴的最高殿堂。

1986年,他只身一人,单枪匹马,创建澳门钢琴厂,他的奋斗精神传遍了整个广澳地区。

1988年,他有机会在澳门钢琴厂和广州市市长李子龙面对面谈话,他所对于中国钢琴事业的一片赤子之心感动了市领导,从此一个小小科级干部,童志成的名字在广州市政府领导心目中挂了号。

1992年,他开始主持广州钢琴厂工作,他上任第一年增产一万架钢琴,连续三年,年递增钢琴一万架,迅速拉开了与同行的距离,珠江钢琴从此雄居中国。

1999年,由童志成率领的珠江钢琴公司登上了世界钢琴产量第一的宝座。

2000年,童志成在美国成立了珠江钢琴美国分公司,五星红旗在美国土地上飘扬,珠江钢琴成为第一个出现在美国国土上的中国乐器品牌。

2002年,童志成被评为美国《音乐贸易》杂志年度人物,

是命运之神特别眷恋他,还是音乐世家对他情有独钟?

他少年命途多舛,13岁小学毕业后,辍学走入社会,他挖过河,采过矿,炼过钢,最后回到他熟悉而热爱的乐器岗位。一进入乐器厂,便显示出他得天独厚的音乐天赋,他以过人的聪慧,全面掌握了钢琴制造中所必需的技术。五十岁,在他而立之年,他开始主持全国最大钢琴厂的工作,他靠个人的魅力,把珠江钢琴打造成世界产量第一的中国钢琴企业,从此,珠江钢琴连同中国钢琴全面走向世界。

逆境中成大器,显示出童志成的乐器人生传奇色彩。

童志成事业有成之时,仍然不忘贫困之时,他爱他的母亲、爱他的祖国、爱他的同事,在非典时,在他的提议下,全公司捐助117万元,在印尼海啸时,他提议捐助。他每年拨出专款用于支持音乐教育。

童志成热爱钢琴、热爱他的工厂、热爱他的事业,钢琴是他生命的一部分。

童志成与钢琴已经融合在一起。

今天,童志成已经完成了他事业的一半,还有一半没有走完,珠江钢琴虽然是全世界最大的钢琴厂,但不是世界最好的钢琴。

他说,只有党和人民需要他,他会鞠躬尽瘁,完成他所未尽的事业,他要做一件过去中国乐器界不敢想的事情,他要把钢琴,这个西方人的乐器,打造成中国的世界名牌。

童志成是中国乐器界的传奇人物,他的一生平凡,却在平凡中孕育着不平凡,他的一生中有许多传奇性故事,正在成为传媒追逐的热点。


第一章

音乐世家,小学毕业走入社会

1942年,童志成出生在一个广州音乐世家,满族后裔,爷爷是音乐老师,父亲修理风琴。他从小聪明睿智,整天守着父亲修理乐器,耳濡目染,在幼年时,对乐器就有大概了解。6岁的童志成便成了父亲修理乐器的“小帮手”。由于家庭生活困难,13岁的童志成仅仅读完小学,就走上为生存而奔波的人生旅途。

如果不是童志成,中国钢琴不知还要苦干多少年,才能达到今天的样子。

2003年,童志成领导的广州珠江钢琴集团公司登上了世界钢琴产量第一的宝座,这一佳绩也使中国成为世界钢琴总产量第一大国。

也是这一年,童志成因其创造中国钢琴制造业的奇迹,被《美国音乐贸易》杂志评为年度风云人物,这也是中国人首次当选世界性乐器专刊的风云人物,童志成成了蜚声世界乐器行业的知名人物。

从此,童志成的生涯,引起了业内人士普遍关注。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1942年1月14日,广州市惠福西路,在一座极为普通的住宅里,一个新生的婴儿呱呱落地,来到人世,父亲给他起名,童志成,志是志在高远的志,成是事业有成的成。

父亲,童钧石;母亲,关惠贞;一家,兄弟姊妹八个,童志成排行老二,老大刚出生,就患白喉病夭折,于是,童志成便成了老大,下面一个弟弟,五个妹妹。

童志成,满族人,音乐世家,祖父曾在广州很出名的南五中学当音乐老师,父亲从小就从事维修乐器,五十年代进入广州钢琴厂,后退休。

童志成一家有许多人在乐器行业,母亲曾在长征提琴厂,爱人在岭南乐器厂,弟弟童志强、妹妹童志红、两个妹夫、外甥女都在广州钢琴厂上班,小叔佟炳才开办大同琴行。

童志成与乐器有着不解之缘,钢琴是童志成生命的一部分。

上个世纪30年代,中国钢琴制造业,最早是从宁波开始,那时,随着英国人到上海开办第一家摩得利钢琴厂,中国开始有了钢琴组装生产,不久,香港曾福琴行、通利琴行在香港和广州相继兴办了销售和维修钢琴、风琴的琴行,有付喜、虞炎、万昌、上海、共和、裕泰、文达、新乐等字号。这些字号,都是个体手工作坊,他们连做乐器,卖乐器,修乐器在一起。

就在这个年代,童钧石,跟着一位姓傅的宁波人学会了维修风琴和钢琴的手艺,修理乐器成了童家维持一家人生活的饭碗。一家人靠父亲修理乐器为生,活忙时请一个人帮忙,不忙时,就靠父亲一个人维持一家人的生活。

童志成的童年就生活在这个环境中,一间不足20平方米的房间里,有父亲干活的桌子,有一家人睡在一起的一张大床,房子一角就是一个炉子,做饭和修理乐器合用。

四五岁的小孩,已经开始懂事了,别的孩子整天无忧无虑,而这时幼小的童志成已经为父亲干点事了,拿拿工具,递递零件,他成了父亲的“小帮手”。从小和乐器相伴,耳濡目染,使童志成从小就接触到了乐器的修理。风琴、手风琴的每个部件名字,他能张口就来,谁也没有教给他,小小年岁,童志成便显示着对乐器性能超人的理解,有时就连父亲都对童志成的聪明睿智都感到吃惊。

童志成,长到六岁,一天早上,四点多钟,妈妈把睡梦中的童志成叫起来,给他穿上新衣服,新鞋子,妈妈亲手缝制的小书包背在肩上,里面放着三字经,笔纸,还有妈妈放在在书包里的苹果。

从此,童志成背着小书包,走进了私塾学堂,“人之初,性本善;行相近,习相远。”的教育,使童志成从小受到中国传统思想的熏染。

对于童志成来说,小学的生活也并不稳定。一开始在私塾,后到一家满族人私办的国光小学,后来又转到惠福区第一中心小学,这个学校当时在广州是一个很有名的学校。念了一段时间,到广州市第一工农子弟小学,念了不到一年,学校以童志成不是纯工农子弟为理由,把童志成又转回到惠福区第一中心学校,现在这个小学叫朝天路小学。童志成在这个小学中一直念到小学毕业。

但是,那个时候,童志成一家,人口不断增加,全家九口人全靠父亲一个人的收入已经不能维持全家的生活了,童志成再上中学,当时昂贵的学费,家庭拮据的生活,已经使童志成无法再上中学了。

13岁的童志成,小学毕业便开始了为生存而奋斗的峥嵘岁月。


第二章

少小出走,饱尝生活艰难困苦

1955年,童志成一家九口人,靠父亲一个人的工资已经不能维持,这时的童志成,开始远离家门,外出打工,他先来一家五金厂,整天在震耳欲聋的冲床下下料,以后又到广州市开挖人工湖的工地上挖河泥,挑河泥。两年多的时间里,他还炼过焦炭,采过矿石。13岁,一个人生充满童趣的年代,童志成却捉襟见肘,餐风露宿,饱尝生活艰辛。


少年时代的童志成一段不平凡的经历,造就了他坚韧不拔和吃苦耐劳的性格,为他以后事业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55年,13岁的童志成的一家,已经是一个九口之家了,父母,兄弟七个。这时童成成一家的生活,开始显得到捉襟见肘,入不敷出。生活日益艰苦起来,连吃饭都没有保证,有时到该吃饭时,还是无米之炊,很晚很晚,爸爸才收回一点钱,老大童志成,拿着报纸赶快到米店里捧回一点米来,一家九口人,到下午三点钟才能吃上午饭,全家围着一张桌子上,除了一碗碗米饭外,没有菜,也没有油,只有米饭里放点盐,泡点水就算是吃饭了。

当时,童志成一家九口人,全靠爸爸在生产合作社长征提琴厂一个月每月工资40元钱维持着,九口人,平均每个人生活费5块钱,那时工厂里都知道他们家的困难,厂里食堂大师傅经常把食堂里的剩菜、剩饭拿来送给童志成一家。

就靠这样煎熬,童志成全家生活勉勉强强地维持着。

13岁,在这个人生最富有童趣欢乐的时间段里,童志成却踏上了为生存而苦苦挣扎的旅途。童志成来到一家专门生产金属按扣的坚美五金厂上班,他被安排上夜班,守在庞然大物的冲床面前干活,机器的隆隆声,锤头卡卡的裁剪声,震耳欲聋,13岁的童志成整天就在这种环境下工作,每天的工资是5毛钱。由于人小,干活速度远不如成年人,别人干十个,他只能干一个。干了不到一个月,车间主任就把童志成辞退了,原因是童志成,因为人太小,干活太慢。童志成第一次“下岗”了,原因,他是童工。

当时,五十年代,广州正在建设之中,到处在挖人工湖,有东山湖、荔湾湖,南湖,罗花湖等地,到处在招民工挖湖。

童志成家是少数民族,由于家庭困难在广州少数民族委员会挂上了号,可以申请补助和招工。不久,童志成收到了通知,问他愿不愿到荔湾湖去开人工湖,干的活是开土方,工资一块钱一天,这样的工资在当时还是比较高的。

妈妈问他“你去不去呀?能不能吃得消呀?”

童志成从小过惯了苦日子,这种开土方的重活,对于他来说,他也并不觉得有多痛苦、于是,童志成很开心地跟着大家一起去上班了。工地上,有男、有女、有老、有少,上百号人,童志成是这里面个子最矮,年岁最小的。

童志成干的活的是挑泥巴,别人铲土,他来挑泥,一百多斤的泥巴放在竹筐里,挑在肩上,要走上几百米路。刚一开始没有什么感觉,但是一到中午以后,头上的太阳爆晒,一百多斤的重量压在肩上,火辣辣的,汗水不停地往下流,一个13岁的孩子是多么不容易呀!

有一天上班,童志成挑着空筐,走到工地上一个正在铲土的人旁边,放下锣筐,正准备把刚刚铲出的泥块放在锣筐里,童志成蹲下,刚把手伸进铲出的泥土里,只觉到手软绵绵的,哇!怎么长的一条蛇!当时吓的人要死!童志成吓的跑到一边,这时一个老头走上来,“别动,别动!我来追。”蛇在前面嗖嗖地往前爬,他在后边追,一会儿,他锄头一下把蛇打死,马上把蛇胆取出来喝了,他说把蛇带回去,剥了蛇皮,晚上拿来吃。童志成的惊魂还未定,刚要继续干活,又有两条花蛇又冒出来,一条是黑色的,一条是草花蛇,蛇头往上探着,信子直吐!童志成再也不敢动了,跳上去,站在一边全身冒着冷汗。

在这样,童志成在这里连续干了好几个月,一天一块钱,五毛钱给妈妈,五毛钱留着自己吃饭零用,每天工作八个小时,中间有十五分钟休息。

童志成在艰辛的劳动中,享受了生活的乐趣。抽烟,从那个时候开始学会了,到吃饭时,两大碗白米饭,五六两,上面盖着满满的肥肉,狼吞虎咽,童年的童志成,这时已经忘却一天的辛苦,感觉到很开心的。

一天五毛钱的生活费,除了吃饭,抽烟,还可以剩下一毛多钱,到晚上休息时,童志成几个小兄弟还可以消遣,消遣,喝点茶水。

干了六个来月,正当童志成开心的时候,劳动局来检查童工,童志成再次被“除名”。

童志成只好再次在家歇业,1958年,大炼钢铁年代,一天晚上,童志成正在住家隔壁的凉茶馆听说书。广东当时五十年代,有一种凉茶馆,有说书的,讲故事的,买一碗凉茶,就可以进去听故事,不用再另花钱了。

八点多钟,童志成正听的起劲的时候,这里,街道主任走到童志成前面,“阿成,你想不想工作呀?”“想啊,有什么工作呀?”“快点,不过要马上出发的。”“去哪里呀?,这么急啊?”“是的,马上就要出发,在广州流溪河那边。”

流溪河在广州是一条很出名的河,那里有流西河发电站,其它就什么不知道了,只知道离家里很远。

这时的童志成,小小年纪,不敢出门。

“这个事情,我不知道,要回去问问妈妈。”

童志成跑回家里,和妈妈说,“现在大炼钢铁,正在招人,我能不能去呀?”

当时童志成家里处于十分困难的境地,住的地方很小,全家九口人住在一间房子里。

妈妈无耐地说,“您想不想去啊?”

“我想去。”

“你要去,家里没有什么可给你的。”

“我什么也不需要,有工作,有钱赚,是我最开心的。”

儿行千里母担忧。

童志成打着赤脚,穿着短裤、背心,背包里仅有的一条带洞的毛巾被,到当地街道派出所集合,便出发了。

上车后,车开两个多小时,把他们送到一家空着农户家里,里面什么东西都没有,都是稻草,席都没有一张,童志成,当晚就躺在稻草里睡觉。

第二天一早,童志成一行人等起来,按军事化管理,被编成班排连队编制,童志成被分在青年突击队里,工作任务是开土方,劈山挖石。

童志成已经有过挖泥的经历,对这些活,他并不陌生,也不感到困难。

在这里,童志成干的活是采掘铁矿石,每天的辛劳自不必说,晚上,睡在稻草里,蚊子叮咬,夜不能寐,去了好久,也没有发过一次钱。

干了15天,发到童志成手中的工资,9块钱。

这对于幼年的童志成来说,这已经是最大的满足了。当时连衣服和鞋都没有小童,拿上“这笔钱”,走一个多小时的路,到附近的镇上的百货店里,买上文化衫、毛巾、牙膏、牙刷,再吃上一顿美餐,花了好几块钱,童志成享受到了人生“自食其力”的快乐。

13岁的童志成已经可以通过付出自己的劳动可以养活自己了。

童志成在这里干了半年左右,又被作为精选排的成员,安排到焦炭厂去炼焦炭。

焦炭是冶炼钢铁的主要原料,是煤在不完全燃烧后所形成的。童志成的炼焦厂里,有一个个烧煤的窑,窑上边要装满八吨左右的煤粉,与外界封闭,只有若干个通气孔与外界相通,通气孔上用砖头压上,窑下边放着满满的柴火,是用来烧炭用的。

炼焦厂每天都有从流溪河上运来的一船船煤粉,船到岸时,再用一块木板与岸上相接,可以装380公斤煤粉的大锣筐,两个人抬,从船上一直抬到炼焦厂的煤窑里。

整天,童志成就是干的这些活,没有工作服,没有鞋,光着赤脚,踩在洒满煤粉的土地上,走在颤颤巍巍的船板上。

烧焦炭和烧煤不一样,要有一定的技术,看火焰的颜色,从红火,到黄火,再到兰火,这时,就要马上往煤窑里浇水,让它熄灭,这时一窑焦炭就算炼完了,最后浇水的这一下,更要有技术,要看火焰的颜色,风向,浇水的位置等因素。

童志成抬完煤,守候在煤窑前,等着往烧好的焦炭上浇水。初生的牛犊不怕虎,年轻的小伙子们刚开始,那里懂得什么烧焦炭的技术,他们凭的一股革命热情。

一天,一窑焦炭马上就要炼成了,兰兰的火苗,似金蛇狂舞,童志成手拿水龙,一个劲地往煤上浇水,可是他没有掌握好风向和浇水的位置。

凉水浇到上千度火红的煤上,立即化为蒸气,巨大的蒸气雾迅速形成,把站在煤窑前的童志成,还有另外两个小伙立刻笼罩住。人在蒸气中,水和煤的化学反应,温度在不断地上升,水气夹杂着呛人的煤气,令人窒息,双眼被蒸气全部罩住,里面的人什么看不见,外边的人也看不见里面。

外边的人喊着,“阿成,阿成,你们在哪里?”里面的人拼命地在呼救,“救救我们,快点拉我们出去!”

这时,童志成,他们三人已经受到了生命的威胁,再不采取紧急措施,三个年轻的生命危在旦夕,时间在一分一秒地走着┈┈ 焦急,等待┈┈

外面的人突然灵机一动,砍掉炼焦厂边的小树,当竹杆,把竹杆伸进蒸气里,

“阿成,抓住竹杆!抓住竹杆子!”

里面的人像是抓住了救命的稻草,立即抓住了竹杆,外面的人顺势将他们三个人拉到外面。童志成获救了。

刚刚还欢蹦乱跳的年轻小伙,一个个昏迷不醒。

“阿成,阿成”地叫着,好长时间,童志成才睁开双眼,周围的人马上给他们做人工呼吸,一会儿,医生、护士到了,紧急护理,这才使他们脱离了危险。

童志成恢复健康以后,一切照旧,整天和煤打交道,抬煤、烧焦,周而复始,一天又一天,又干了一年。

不久,大炼钢铁开始下马,童志成所在炼焦厂也开始停火,童志成和所有的人先转到煤矿上,下煤井挖煤,挖了不长一段时间,整个炼钢炼铁全不干了,索性连煤也挖不成了。童志成又被打发到砖场,打砖坏去了。

在砖场里,他干的活,还是挖土方,打砖坯。不管无冬立夏,小童赤着双脚,在水里面挖泥,踩泥,夏天还好一点,到了冬天,双脚伸进冰冷的水里,剌骨的凉,穿心彻骨,泥里不时有碎玻璃,破砖头、小石子把稚嫩的脚划成一道道伤口,伤口泡在冰冷的水里,好长时间也封不了口,童志成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生活工作着。

没有盼头,没有希望,这时的童志成,已经十五岁了,他终于经受不了如此恶劣环境和强劳力的煎熬,童志成和他的两个小伙伴,打起了赶快离开这里的念头。

一天早上,他们借口让家里洗被子,打起棉被背包,躲过了门卫的盘问,离开砖场,走上了回家之路。

从此,童志成结束了两年之久的挖湖、炼钢、采煤、烧砖人生之初的经历,开始了他新的生活。

童志成在回忆他这段生活时说:经历了这个过程,培养了自己尊重劳动人民的优秀品德,在以后的工作中,比较同情低层次的人物,注意时时处处多给他们一些尊重和关心。此外,开土方、挖煤,烧砖是一种苦力的工作,在旧意识中,是一种被人看不起的工作,人生不可能每一件事都事事如意,面对这样的生活,使我的性格是比较容易接受一些艰苦性和挑战性的东西,把这种性格带到管理岗位来,十多年来,我从来没有愁眉苦脸,被困难所吓倒,有人在就行。


第三章

登门修琴,初尝乐器酸甜苦辣

1958年,童志成久经磨难,碾转往来,最后回到他所熟悉的乐器修理业,他选择了自由职业,与人结伙,到小学为人修理风琴。由于他机智敏捷,勤于动脑,给他的生活带来了不菲的收入,他有点乐不思蜀了。


好景不长,童志成的职业属于个体小手工业,那个年代,是“资本主义的尾巴”铲除对象。


父亲求到广州钢琴厂厂长,童志成,16岁正式进入了广州钢琴厂,当上一名乐器维修工。他来到了乐器维修部,新的生活开始了。

童志成是一个不甘寂寞的人,思维活跃,他从小就懂得如何生存,从砖场回来后不久,一天,他和老爸说:“我出去上门修风琴,好不好?”

“行是行,那你这么小,人家怎么相信你呀?”

“我和邻居朋友一起去,他比我大好几岁,我不谈价格,只看乐器,定价格,让他去谈生意,我们俩联在一起,一定会成功的。”

“好,那你就去吧。”

从此,童志成迈出了乐器生涯的第一步。

记得童志成第一次上门修理乐器,他和邻居一起到一所小学校,走在街上,邻居拿着工具包,走进学校后,童志成负责拿包,邻居负责联络。

进到学校大门,找到学校的总务长,自我介绍说,“我们是专门修理乐器的,你们有没有风琴需要修理的?”

总务长接待了他们,并告诉他们说,只有等音乐老师才能决定有没有风琴需要他们修理。现在音乐老师正在上课。于是他们等着音乐老师下课。

一会儿,音乐老师来了,他们俩人赶紧走下前去,说明来意。

“好啊,好啊,这些琴有问题,你们看看吧。”

得到同意以后,童志成马上开始评估风琴问题。

童志成从来没有学过修理风琴,但是他从小和父亲在一起,站在父亲旁边,帮助拿工具,拿零件,看得多,听得多了,对风琴部件名称和结构也知道个八九不离十。

童志成滔滔不绝讲着风琴的毛病,风箱漏气、有的音簧断裂、音槽里有灰尘,还有蟑螂┈┈

童志成和老师说,风琴最大的问题是灰尘,必须定期进行维护清理才行,他讲得头头是道,非常专业,很快赢得了老师的信任。

“行,行,你们赶快修理吧。”

童志成初出茅庐,马到成功,几经交涉,很快拍板成交,修一架风琴八块钱。

童志成凭着自己从小无师自通的乐器知识,头一次修理风琴,就赚了120块钱,分一半给他的同伴,还剩下60块钱,这时的童志成真是好高兴!

这样,童志成和他的邻居结伙,干起了修理风琴的职业,扣除上缴6%的商业税,每月可以收入100多块,这样的收入水平,在当时来说已经是很丰厚了,童成志以修理风琴为生,每天悠闲自得,不亦乐乎。

干了几个月后,好景不长,问题又来了。

1959年,三面红旗大跃进,那个年代,政治风气已经很“浓”了,在那个时候,搞个体经营被视为资本主义尾巴,是要铲除的。

当时,童志成的父亲已经在广州钢琴工作了,作为一个在国营工厂的工人来说,自己的孩子在外面搞个体处理,本身就开始感到有一种无形的压力,出于被迫,他找到广州钢琴厂书记任熙明问道,“我孩子在外面修理风琴,算不算资本主义尾巴?”

开明的任书记马上表态,“你孩子不要在外边干了,干脆到厂里来吧。”

1959年11月12日,16岁的童志成正式进入了地方国营广州钢琴厂。

童志成说,广州钢琴厂成立于1956年,之前是由十个八个个体琴行组合起来,记得最大的是傅喜琴行,还有宁波人开的虞炎琴行、专门生产风琴的共和琴行、搞油漆的鱼泰琴行、林国海的上海琴行以及以维修为主的万昌琴行,李建元的远东琴行,范文达的夫妻经营琴行等等。而童志成家里开的琴行叫华益琴行。

当时的广州钢琴厂空有其名,产量不大,一个月仅生产十台八台钢琴,而主要靠脚踏风琴,当时在广州风琴在全国最有名,职工有五六十人。

童志成一上班,由于已经有了一定的乐器制造技术,一进厂,就定为一级工,被安排到乐器维修班,维修钢琴、手风琴和风琴等乐器。

和童志成在一起共事的有当时的维修班长贺永芳、油漆班班长王志成、老木工梁佳等。他们都是广州钢琴厂的老工人,都是从各家具厂抽调来的,有着极高木工技术,童志成整天和他们在一起,奠定了童志成年轻时代扎实的木工基础,钢琴制造中木工成份很大,梁佳是琴行出身,是广州父子琴行的,童志成跟着他学磨刀,弄锯,学习维修钢琴,木壳,共鸣,珠江钢琴的最早的一架三角钢琴整个共鸣板的工序是就是他搞出来的。

童志成从小就养成倔强不服输的性格,要干就要干成最好的,他不满足自己已经掌握的木工技术。入厂后不久,童志成显示出他特有的聪明伶俐,与众不同,任熙明书记专门和他父亲说:“你的孩子很聪明,也很调皮,要找一个好师傅好好教他”

于是,童志成正式拜厂里钢琴调律技术一流的姜南昆师傅为师,开始全面掌握钢琴制造及调律技术。

童志成回忆那段时光时说,姜南昆师傅的钢琴调律技术,当时在全厂绝对是一流的,调音快得不得了,又快又准,没有一个人能够和他相比。国际所有著名的演奏家都要找他修理。他们调出来的琴,弹起来就象喝一碗鲜美的高汤一样,整个声部的每一个音都是立着的,弹起琴来自然会产生一种激情,这些都是现在钢琴调律师所不能理解的。

在和姜师傅相处一年多的时间里,童志成开始向钢琴制造技术发展,接触并开始掌握全面的钢琴调律和手风琴调音技术,了解到钢琴整体制造技术,根据生产需要,童志成调到总装配车间。

任书记在回忆刚进厂时的童志成时说:“童总年轻时,他很好学,很勤奋,他学钢琴技术,每天睡在小阁楼里,天还没有亮就起床到车间里学调音,钢琴调音都是他自学的。他还很虚心地向老师傅,领导请教,征求意见。他学调音,对我说,任厂长,你看行不行?对有经验的师傅,他就拜他们为师,我的师兄,在全国都是很好的,他就拜姜南昆为师,这是童志成一个很大的特点。他不怕苦,不怕累,搬钢琴,抬木板,他都是干的。这一点是很特殊的。现有有许多企业家,这一特点其他人没有,他就有。今天他有这个成绩,都是他自己磨炼出来的。”

童志成,那时已经18岁,进厂2年了,正在长身体,学知识的时候,却赶上了自然灾害,粮食定量只有32斤,吃不饱。

这时,家里的生活也十分紧张,母亲拖着瘦弱的身体,为了每月23元工资,支撑着一家人的生活。早上5点多钟起床,推小车,越过海珠桥,去倒煤灰。倒完煤灰,跟着还要赶回来扫街道。有时她还要到别人家里看护病号,看一天一夜给两块钱。第二天,她还要接着到街道去扫地。困难时期,母亲的粮食定量只有22斤,她省着自己,为了孩子们的成长,她把22斤定量拿出来,平均分给自己的孩子,每到吃饭时给每一个人增加一小杯饭。为了孩子们,母亲什么都舍得,自己却舍不得花一分钱,而她每天必须花的五六分钱,是买止痛粉,天天都要吃,最后母亲越吃越厉害,突然发生了血崩,不得不上医院医治。

童志成爱他的母亲,每当母亲在大街里扫地时,童志成看到她时,总会接近她,体贴她,和她聊天,让她感觉到温暖。童志成从小就从母亲那里学习到一种牺牲自我,与人为善的本性,成为他一生处事的准则。

童成志谈到母亲,深沉地说:“我小时候,母亲虽然很穷,却不看重钱,我出来工作以后,从来不向我主动要钱,我给多少算多少,从来不给我施加压力。母亲经常说,钱多钱少无所谓,做人要有骨气,不要做坏事。母亲的教导一直影响着我现在的处事哲学,到现在为止,说我不想钱,我也想钱,但我对钱一点都不紧张,从来不看重钱,从来不为钱去伤感情,主要是如何做人。”

童志成在回忆困难时期的那段生活时,“60年三年自然灾害,整个国家都很苦,工厂还好一点,生活还有规律,虽然吃不饱,但是人人都有定量,有的每月28斤,重一点的木工32斤,再重的有36斤,这个定量大家只能是七成饱。虽然这时是苦一点,但大家都是这样,”

困难时期,当时广州钢琴厂为了帮助职工渡过难关,想方设法寻找可以代理粮食的东西。广东华侨糖厂有大量的甘蔗渣,许多单位都拼命去抢,当时广州钢琴厂也派出二三十人去抢回甘蔗渣,童志成也跟着一块去。他们运回甘蔗渣,回来以后把甘蔗渣和面粉掺合在一起,做成馒头给大家吃,这种滋味是很难受的,往下咽,拉的嗓子很痛。此外,厂里还用稻草磨成粉和面粉合在一起做成馒头,童志成吃在肚子里,越吃越涨,肚子痛得不行,马上要到医院去看病,可见当时已经困难什么程度。

困难归困难,年轻的童志成始终保持着一种乐观的态度,他并不感觉到有什么苦,反而认为困难虽然是一件坏事,但坏事可以变成好事,这更能锻炼一个人,对一个人的成长是会有好处的。(待续)

(作者:丰元凯 黄南炬)

杂志期刊

2025年第1期

防伪码查询
品牌查询
钢琴调律师
提琴制作师
个人会员(特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