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2-09-17
中国乐器协会信息部(转载本网新闻 请注明出处!)
一、行业基本情况及特色区域、产业集群发展概况
中国乐器行业现有乐器制造企业近5000家,琴行15000家,但大多为中小企业,2012年底国家统计局统计的规模以上企业193家,年工业总产值240亿元,工业销售产值235亿元,出口交货值83亿元,按规模企业占全行业55%估算,全行业销售产值约为400亿元。中国占全球音乐制品行业市场的11%。从主要乐器产品产量看,中国生产的钢琴、西管乐器、提琴、打击乐器、吉他、电声乐器等均占世界产量的50-65%,中国已成为世界乐器的制造和消费大国。
中国乐器行业特色区域和产业集群大多形成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除了历史、文化的积淀因素,国有企业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农村城镇化进程加快,行业专业化分工是近期快速发展的三大原因。目前乐器行业特色区域和产业机群的发展,已形成十几个乐器行业特色区域和众多少数民族特色产业集群。主要有:江苏泰兴黄桥镇“中国提琴之都”(是上海提琴厂实行产业转移形成的);北京平谷“中国提琴产业基地”(是北京提琴厂产业转移基础上形成的);广州地区的吉他产业集群(是广州红棉吉他厂扩大加工业务基础上发展的);河北饶阳、肃宁地区的民族乐器产业集群(是北京民族乐器厂向河北扩散加工点基础上形成的);扬州古筝产业集群(是上海民族乐器一厂扶持扬州一家乐器生产企业生产古筝,而逐渐扩大发展起来,并与古筝演艺艺术及当地的特色雕刻漆品工艺相结合,形成如今具有特色的扬州古筝);山东龙口地区西管乐器生产集群(是北京管乐器厂实行跨地区联营扩大加工业务形成的);浙江德清洛舍镇产业集群(是改革开放初期,当地从上海钢琴厂“挖”走三个工程师,开始兴办湖州钢琴厂,因而在当时还引发了一场官司。这场风波停息后,德清钢琴厂不断扩大、扩散,逐步形成了洛舍镇“农民造钢琴”的独特生产方式);营口乐器产业集群(生产基地的形成是新中国成立初期,为抗美援朝的需要,将上海的钢琴、口琴、手风琴等部分乐器生产企业迁至营口。改革开放后,国有乐器生产企业转制,逐步形成了多品种的乐器产业集群);山东昌乐鄌郚镇“电声乐器产业基地”(是由一家中韩合资的电声乐器企业衍生发展起来的);杭州中泰乡“竹笛之乡”(是竹笛原材料苦竹之乡,后来由上海民乐厂技术人员传帮带发展起来的);还有天津静海县乐器产业集群、山东郯县庙山镇二胡产业集群、河北武强、深州的西管乐器、弦乐器生产集群等都是通过北京、天津乐器企业加工零配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乐器行业还有众多少数民族特色的乐器产业集群,例如:新疆维吾尔族乐器村、延吉朝鲜族乐器生产集群、广西萧笛之乡等等。近十几年来经过乐器行业、企业和地方政府的共同努力,行业特色区域与产业集群得以快速发展,经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审核批准后与中国乐器协会联命名授予江苏泰兴黄桥镇“中国提琴之都”、北京平谷东高村镇“中国提琴产业基地”、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中泰乡“中国竹笛之乡”;经中国乐器协会审核命名的有山东昌乐鄌郚镇“中国电声乐器产业基地”。经文化部审核命名的有江苏省扬州市“中国古筝之乡”、广西玉屏的“中国萧笛之乡”等。
乐器行业特色区域和产业基地,大多是单一系列产品的集中产地,就其同类产品而言占有相当的比例,例如:中泰乡竹笛产量占全国60%以上,泰兴提琴占全国40%。但从销售产值分析,大的产业集群年工业总产值最多也就十多亿元,不少产业集群年营业额在1~5 亿元之间,而行业的龙头企业珠江钢琴集团年营业额达11亿元。据不完全统计,乐器行业特色区域与产业集群工业生产总值占全行业10%左右,占国内市场份额8%左右,就业、企业数占全行业8%左右。
二、目前已命名的特色产业基地情况
1、江苏泰兴黄桥镇“中国提琴之都”——2005年被中轻联、乐器协会联名授予“中国提琴之乡”,2010年1月授牌提升为“中国提琴之都”。产业集群初期,有提琴生产企业56家,相关配套企业26家,2011年7月底提琴企业达98家,配套企业112家。年营业额1000万元的企业从10家增到26家。年产普中高档提琴56万把,吉他系列产品60万把,占全国同行业40%,2010年全镇提琴产业工业总产值5.2亿元,实现利税9000万元。龙头企业江苏凤灵乐器公司年销售收入3.2亿元,凤灵商标2008年获“江苏省著名商标”,2010年获“中国驰名商标”。全镇有20多个品牌成为提琴教学指定品牌,先后获得24项国家专利。
2、山东省昌乐县鄌郚镇“中国电声乐器产业基地”——2009年6月命名。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韩国客户与镇办乐器厂合资成立缪斯乐器公司,生产木吉他、电吉他。后来镇里又创办了百灵乐器厂,这两家企业成为昌乐乐器行业的“孵化器”,该地区七成以上的企业厂长都是从这两家企业走出来的技术、经营骨干。目前,昌乐电声乐器生产企业有106家,从业人员1.8万人,产品包括电吉他、电贝司、木吉他、木贝司、数码钢琴、音箱和乐器配件7大系列近400个花色品种,产品80%销往国外,2010年全镇乐器产量400万把,音箱60万支,乐器配件500万套,实现主营业务收入近十几亿元。当地成立了乐器协会,注重打造自主品牌,现有注册商标40多个。百灵乐器公司的“仙乐”吉他、惠好乐器公司的“飞灵”电吉他被评为“山东省著名商标”。近几年昌乐县实施了包括制定发展规划、提升产业园区、建设产业服务平台、培育产业龙头企业和加快特色城镇建设等一系列措施。投资建设乐器产品质量检测服务中心、研发技术服务、物流配套服务和乐器产业发展中心。乐器产业集群发展列入2011年省级扶植项目计划。
3、北京市平谷区东高村镇“提琴产业基地”——2009年12月授牌,现形成以华东提琴厂为龙头的提琴产业集群。年产提琴30万把、吉他10万把,有提琴生产及配套企业50余家,从业人员3000人,年营业额1亿元。创办了提琴体验馆、工业旅游,成为“中国乐谷”四大板块之一。
4、杭州余杭区中泰“中国竹笛之乡”——2011年7月授牌,该乡苦竹面积2.8万亩,已建有苦竹定向培植标准化示范面积1.28公亩,是全国唯一的“苦竹种植资源库”,是国家级苦竹定向培育标准化示范区。被浙江省命名为“苦竹之乡”。中泰竹笛生产加工企业近130家,从业人员1500余人。年产竹笛类产品200万支,年销售产值近亿元。目前已形成苦竹资源、新品加工、竹笛教学普及和竹笛文化产业全方位发展的特色基地。每年2月组织全国性竹笛文化节,将乐器产业链扩展到音乐教育和文化活动。2015年,中泰乡苦竹林定向培育面积将达3万亩。竹林年产量4万吨,加工制作优质竹笛等乐器250万,并培育新的龙头企业,壮大加工企业,可发展生态旅游和休闲娱乐,实现产业联动,文化产业互动,提高整体综合效益。
三、乐器行业特色区域和产业集群发展特点
乐器行业产业区域和产业集群发展有五个特点
1、与改革开放、国企改制有关。由国企加工点发展而形成的泰兴、平谷、广东、河北、扬州等地的产业集群。
2、与原材料产地有关。凭借当地的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优先取材,就地加工,就地销售是改革开放不断演化后形成的特点。例如:浙江中泰乡的“中国竹笛之乡”、河南兰考民族乐器产业集群。前者是有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制作竹笛最佳材料的苦竹,后者是当年县委书记好榜样焦裕禄所培育发展的桐木原材料基地,桐木是民族乐器珍贵的振动合板材料。
3、与当地保留的传统工艺技术有关。目前天津静海的民族管乐器,山东郯城县庙山镇的二胡,武汉地区、河北怀来、山东周村的响铜乐器,河北廊坊的儿童打击乐器等等,都是拥有一批生产乐器的老匠人。改革开放以后,他们利用自己手中的技术,发展农村乐器加工,形成特色产业区域。
4、与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有关。中华民族56个少数民族都有各自的特色乐器,常常集中在某一地区加工,形成了民族乐器的特色产业集群。如新疆民族乐器就集中在喀什的一个村里生产,称为“新疆乐器村”,贵州玉屏县的“玉屏箫笛”,苏州二胡、扬州古筝、云南葫芦丝等都是集中在一个地区生产,形成了相对集中的产业集群。
5、与境外乐器公司向内地转移有关。改革开放后,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乐器生产公司为了降低劳动成本和实现规模效益,便把某些产品的生产技术转移到中国,在中国设厂,因而在某一地区形成比较集中的产业集群。如山东的电声乐器产业基地就是由韩国转移电吉他生产技术形成的,广东惠州地区有着20多家台资木吉他、电吉他加工企业,也形成了一定规模的乐器产业集群。
四、乐器产业集群的优势与弱点
1、中国乐器产业集群具有的优势
(1)受到当地政府的关注。虽然乐器产业集群在当地的经济地位并不突出,但它属于文化特色产业,大多数被当地政府确定为文化支柱产业和区域名片重点扶持发展的对象,因此较容易得到国家和当地政府政策、财政、金融等方面的支持,以得到快速发展。
(2)乐器产业集群的企业相对集中。扎堆效应使知名度和影响力容易提升。有利于国内外贸易文化活动开展,有利于各种资源综合利用。如:物流、人力资源和专业化分工合作等。
(3)受到工业、文化、教育三大行业的关注。乐器产业的文化演艺、产品特性和地方集群区域品牌特色展品的积淀,使乐器产业集群受到制造行业、文化演艺和教育行业的关注,突出了乐器产品音乐文化和艺术教育的特点。
2、当前乐器行业特色区域和乐器产业集群存在的弱点
(1)基本上由中小企业构成,大多没有龙头企业支撑。品牌效益较差,多数产品属于中低档产品或贴牌产品,缺少品牌,产品附加值低。
(2)绝大多数乐器产业集群地处农村,企业生产模式大多属于传统手工业,劳动密集型企业与现代制造业工业化生产方式差距较大,企业管理薄弱、厂房简陋、工人文化水平和技术素质相对落后。
(3)绝大多数乐器产业集群并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企业之间形成扎堆却缺少联系,竞争大于合作,按产业链配置资源和社会化分工协作水平还不高,缺乏人才,走低端路线。如:在意大利克雷莫纳地区,小提琴制造师要经过四年培训,而黄桥镇一年生产数十万把普及提琴,农民培训一个月就可进入生产线。
五、2012年及“十二五”期间特色区域和产业集群发展方向
全球化背景下乐器产业集群面临挑战,“专业化引起创新和地方经济增长”是培育特色产业基地的趋势,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王缉慈教授,浙江师范大学朱学友教授等专家,特意将乐器产业集群调查研究纳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他们带领学生长途跋涉,不辞辛苦到我国多个乐器产业集中地区进行专项调查研究,写出一批有较高学术价值的文章,对指导全国乐器产业集群健康发展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王教授指出:“真正成功的区域是拥有别的区域难以模仿的创新优势的区域,是具有持续发展能力的区域,这是中国乐器产业集群未来的努力目标。”面临全球化导致专业化,为世界市场提供低成本的中间品制造或加工配件服务的一些特色产业区域,会受到高度专业化的限制,形成“路径依赖”,在一些产业集群中未来企业数量可能会减少,企业规模结构会变化,创新型企业会成长壮大,然而有的企业可能会就地改行转产,也可能会转移到成本更低的地方去。尽管在一段时间内这些企业受到国内外零散经销商的青睐,但是这种底端道路是难以持续的。由此可见,全球化背景下的城镇专业化也有被限定在价值低端环节的危险。
一些农村地区乐器产业集群在乐器产业国际转移背景下,本地企业家力量基础形成,其工业化的技术基础还不稳固,甚至关键技术和设备还需从国内外其他地方提供,这些制造地通常缺乏文化底蕴,所制的产品不是高端艺术品,而是低端工业品。在乐器制造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当地的文化教育和营造地方文化氛围是十分必要并且可行的。尽管如此,其工业化水平和技术创新能力还不高的情况下,就一跃而成的文化创意产业基地,耗巨资打造园区,想当然地打造乐器产业集聚区,殊不知低端发展阶段的乐器制造过程中,需要损耗资源,可能污染环境,需要雇佣外来劳工,而只能赚取微薄利润,这样做是存在相当大的风险的。所以,认定特色产业基地只是第一步,在技术创新和区域治理方面,更加深入细致地对这些基地进行指导和帮助是必要的。
乐器产业既属于劳动密集型和资源消耗型企业,又具有技术、技艺与艺术相结合的特征。乐器制造产业与文化艺术、音乐教育、音乐产业、商业地产等发展密不可分,交叉和缠绕在一起。乐器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发挥集群效率,提升企业技术能力,克服浮躁之风,扎扎实实做好科研和产学研合作。
六、乐器产业集群升级策略
1、提升乐器制造技术和产品质量及本地品影响力
企业是产业区域的主导者,而优秀的产品品质是企业发展的根基,技术不断更新是保持企业持久竞争力的必要条件。从乐器生产各道工序入手,从选材、人才培养、技术引进、科研合作等为突破口,细分生产的各个环节,掌握乐器制造的核心技术,逐渐淡出国外品牌贴牌制造的行列,提升本地乐器品牌在国内市场影响力,进而提升在世界产业发展中的话语权。这需要政府支持与行业合作。
2、积极开展实体合作,加大科研和人才引进工作力度
“持久的创新能力是产业区得以持续发展的先决条件。”而仅仅通过市场、单个企业或政府的企业政策,很难满足企业对创新的需求,因此需要大力发展区企业之间的合作,企业可积极开展与相关科研院校的交流合作,建立实习基地,以人才培养和引进人才创造条件,加紧推动人才本地化、本国化进程。
3、加强主体间交流,引导企业资源整合
政府和行业协会可组织相关学习交流,文化集市活动,促进不同企业交流,防止小、散、产能低下、设备落后、技术滞后的企业无序扩散。通过政府和行业协会搭建平台,启发引导现有企业进行产能整合,技术力量整合,人才整合,品牌整合,加强企业集群的凝聚力,以获得更大的竞争力。此外,及时掌握企业发展的市场信息,加强与区域外的知识源地的联系,以期获得更多隐含经验类知识,壮大产业区的软实力。
4、定位消费者群体,拓展销售渠道
通过加强企业、政府、行业协会与消费者的互动,了解消费需求。制定近期、中长期消费者定位,与市场需求同步发展。而不是盲目追求品牌提升,急功近利追求品牌附加值和吸引高端客户群体。通过加强企业与琴行的互动,推动乐器销售和音乐推广体系的建设。
六、乐器产业集群升级发展规划
1、确保以命名的五个特色产业基地在巩固提高的基础上,五年内再扶持培养2~3个乐器特色产业基地。坚持在扎扎实实地做好基础工作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地方政府、地方协会和骨干企业的作用,注重内生成长和科技进步,成熟一个发展一个。
2、加强特色产业基地的调研和交流,每年要有针对性地对已命名项目进行深入调研,把握基地发展动态,总结产业集群发展的经验,并对一些问题及时研究加以引导。
3、继续与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开展特色产业集群的专题研究,对集群发展态势、结构优化、服务体系、品牌建设等方面进行深入,结合国内外产业集群发展的经验和教训,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
4、做好特色产业基地的服务工作。完善信息服务、科技服务、人才服务和商贸服务,加强产业集群与乐器行业的交流与合作,加强产业基地的品牌建设、服务交流平台建设,培育区域龙头骨干企业,支持基地充分利用当地原材料、人力、传统技艺和文化资源,大力发展特色产业,走绿色环保和可持续发展之路。
5、发展特色产业基地离不开政府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也离不开乐器行业、文化演艺界、音乐教育界、媒体及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协会作为桥梁和纽带,加强与政府和各界专家的联系,为行业特色产业基地的建设与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