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05-04-18
中国乐器协会信息部(转载本网新闻 请注明出处!)
Jan Hammer生于捷克斯洛伐克的布拉格,4岁起就开始弹钢琴,14岁的时候就开始在整个东欧开始了他的爵士乐演出,并录制成了唱片。在波士顿的Berklee音乐学校获得奖学金之后,他去了美国,并在以后加入了美国国籍。但如今,和Jan这个名字联系更紧密的是合成器而不是钢琴。其实,Jan最大的成就在于确立了电子合成器――一种独立的具有艺术价值的乐器的地位,而不是传统乐器声音的简单替代品。自从Jan步入了电子音乐的领域,他曾和许多颇有影响的乐队和音乐家合作过,由此创造了自己独具特色的合成器演奏风格。谁能够忘记Miami Vice中那些由合成器作出的悲哭的声音呢?谁又能忘记他与Mahavishnu乐队和英国的吉他天才Jeff Beck共同录制的那些唱片呢?
声音和远见
如果说整个流行音乐界都在排斥Jan,那电影和电视界就迥然不同了,只需到他的网站(http://www.janhammer.com/)去看看就能明白这一点了。如果我把他所做过的事全都罗列在这,那这篇访谈怕是没法结尾了。他从键盘演奏到为电影电视写歌的转变让我很感兴趣。“Mahavishnu有点像音乐的奥林匹克——更高、更快、更强。它就像一副栩栩如生的画面,虽然你看不到什么,但当你在听的时候闭上眼,想象着,你就能看到了。在我的第一张独奏专辑中,有一首歌叫The[/url] First Seven Days,许多人听了之后都以为我是在为画面写歌。那时我的全部家当就是一个Scully8通道模拟,我艰难地录制歌曲,一次一首。现在我可以用Pro Tools,也可以用Studio Vision,这要看需要多少MIDI了。
“我从最开始就使用Pro Tools,但我也用Opcode的Studio Vision,它是第一个真正融合MIDI和音频的音序软件。我觉得Opcode是这个行业中最富有活力的软件公司,许多人都十分怀念着他们。现在,在我的苹果G4上使用的仍然是Studio Vision的最后一个版本。但近些年Pro Tools的MIDI方面也有了很大的发展,音频方面他们做的也很好。在过去,如果你想处理多轨磁带,所有的轨道都需要关闭,但现在你可以跳过轨道进行粘贴和复制——音频可以随意移动。有些人说这些音序器遭透了,制造的音乐都是机械般僵死的音乐。我可不同意这种说法,因为你只把它当成一个录音机用了。它不多什么也不差什么,如果你用他来演奏或制作音乐,无论是在Pro Tools还是在磁带上都是一样的。现在用复制和粘贴来作音乐的人如果回到过去恐怕就没法活了。
“在我录音的时候,我想把我的键盘部分录成MIDI,因为我有一份很好的小样,可中间部分有一个哑音,我想修补一下。我弹了点吉他录制成了音频。如果MIDI轨道不够,我就得把MIDI部分录成音频,这样我下次就不用再找声音了,它就在那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