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4国民音乐教育大会幼儿音乐教育分会场上,一场别开生面的工作坊吸引了众多教育者的目光。来自广州市荔湾区桃源幼儿园和西关幼儿园的老师们,以“德艺融合视角下幼儿园美育课程——以粤剧为例”为主题,分享了她们在粤剧进校园方面的教学实践。
别开生面的主题工作坊
李宏园长作为主讲人,详细阐述了幼儿园在美育课程中融入粤剧元素的探索与尝试,分享了幼儿园粤剧课程的构建与实施路径,并以作品赏析的方式向大家生动地展现了幼儿园如何运用粤剧的表现形式创编作品。她指出,粤剧作为粤方言区最具影响力和代表性的中国戏曲剧种之一,不仅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更是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重要源泉。将粤剧引入幼儿园课堂,旨在让孩子们从小接触和了解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提升幼儿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的能力,同时弘扬与传承本土文化。
在李宏园长的主题演讲之后,庾琳、江玲、徐结瑶等三位老师分别就粤剧教学过程中的具体做法和体会进行了分享。她们通过展示一些适合孩子的经典粤剧桥段,让孩子们在欣赏和模仿中感受粤剧的魅力。同时,老师们还注重引导孩子们了解粤剧的主要角色和常见道具,如生、旦、净、末、丑等行当以及水袖、脸谱等特色元素。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循序渐进地开展粤剧课程。为了让现场的与会者们更加深入地体验粤剧表演,老师们还邀请观众上台,穿上戏服,亲自体验水袖表演的魅力。
中国乐器协会专职副理事长孙瑞勇老师对工作坊高度赞赏,他指出像粤剧这样的非遗项目进到幼儿园,不仅能够很好传承文化,具有很好的教育意义,而且,当下还能够赋能文旅新业态。他要求我抓紧时间写一篇特别报道交给他,我感觉比较有压力,担心囿于一隅之见,写得不够全面。好在从2019年起,广州市荔湾区桃源幼儿园和西关幼儿园已经参加了3次国民音乐教育大会,我自己也参与了他们的西关文化生态融入园本课程开发项目以及广府童谣主题教学实践项目,相对比较了解,也希望借助报道工作坊,将幼儿园这几年的音乐教学探索与实践也报道一下。
非遗传承不过时——粤剧
非遗项目进幼儿园的价值不仅仅在于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更在于培养孩子们对非遗文化的兴趣和热爱,以及激发文化传承的生机和活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精神家园的重要源泉,它凝结与传递着一个民族和地域的历史记忆、共同情感及经验智慧。将非遗融入幼儿园的教育教学活动,是一种富有深远意义的举措。通过非遗活动,孩子们可以亲身体验和感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培养对非遗文化的兴趣和热爱。这种教育方式不仅有助于孩子们从小爱上非遗、长大传承非遗,还能让非遗更好地展现中国文化的魅力与时代风采。
以粤剧为例,粤剧作为粤方言区最具影响力的中国戏曲剧种之一,已有300多年的历史,被称为“广东大戏”。在传承这一珍贵文化遗产的过程中,幼儿园教师们不仅将粤剧带入课堂,更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活动,培养孩子们对粤剧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形成了独特的教育模式。
在教学实践中,桃源幼儿园和西关幼儿园确立了四个明确的教学目标:首先,让孩子们对粤剧文化有初步的兴趣,喜欢参与相关的活动;其次,初步了解粤剧里的主要角色和常见道具,乐于以美术、表演等形式表现粤剧元素;第三,孩子们能够在听听、说说、画画、做做等活动中大胆想象,愿意用各种材料表现粤剧;最后,通过共同活动,培养他们的合作交流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这些目标不仅旨在培养未来学粤剧的人,更重要的是培养欣赏粤剧的观众。为了实现这些目标,幼儿园教师们在一日生活、教学活动、区域活动以及家庭社区等四个情景中组织教学,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形成了一个全面且系统的教育体系。
通过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文化传承方式,让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和传承非遗文化。粤剧的唱腔、身段、脸谱等特色元素,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习和了解粤剧,孩子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广府文化的精髓和历史渊源。同时,粤剧表演中的团结协作、精益求精等精神,也可以对孩子们的成长产生积极的影响。此外,幼儿园还通过制作非遗手工艺品等活动,让孩子们在动手实践中了解和体验非遗文化的精髓。这种教学方式不仅锻炼了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更让他们在实践中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与实践,6月15日,广州市荔湾区桃源幼儿园、西关幼儿园、以及荔湾区青少年宫的小朋友们组成的小红豆粤剧团在广州市文化馆进行了专场展演。这次展演不仅展示了孩子们在粤剧方面的学习成果,更体现了他们在美育课程中所获得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在舞台上,孩子们以稚嫩却充满热情的表演赢得了家长们的热烈掌声和一致好评。他们通过生动的表演,表现出了对粤剧的理解和热爱,也让家长们看到了幼儿美育教育的实际成效。这次展演不仅是对孩子们努力的肯定,也是对幼儿园教师们创新教学方法的最佳诠释。
通过这次成功的粤剧进校园实践,桃源幼儿园和西关幼儿园的老师们不仅探索出了德艺融合的美育课程新模式,还为其他幼儿园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在未来,他们将继续在传承和创新中前行,让更多的孩子在粤剧的熏陶下,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他们的艺术素养和综合素质。粤剧进校园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活动,更是一种文化传承的使命,让我们期待更多的孩子通过这一美育课程,成为未来优秀的粤剧爱好者和文化传承者。
“水滴石穿,非一日之功”。桃源幼儿园和西关幼儿园之所以有这样的成就,归因于幼儿园很早就有这样的战略与规划,并克服困难、坚持不懈地努力探索、不断积累,切切实实地落地实践,反复总结、提升完善。在我印象里,应该可以追溯到10年前,李宏就申请了“西关文化生态融入幼儿园特色框架建设的实践研究”的课题。
以美育人、以文化人
桃源幼儿园和西关幼儿园一直重视文化引领,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有效利用地域资源,将文化作为教育的重要内容。他们将西关文化生态融入幼儿园特色框架建设中,贯穿幼儿园各种教学活动情景中。
幼儿园充分认识到了西关文化的深刻内涵,让西关儿童从小就沉浸在自己的优秀文化中,不断地体验其文化精神。借助快乐音符课题组等专家资源,通过“传统文化、西关文化、校园文化”三大文化实践,逐渐开发了《西关文化幼儿教程——园本课程开发案例》、《西关文化背景下幼儿美术教程》、《西关娃娃——广府童谣主题教学实践》等园本课程,真正践行了“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教育理念。
在美术课程中,桃源幼儿园和西关幼儿园的老师们已经开始探索如何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到日常教学中。他们通过绘画、手工制作等方式,让孩子们接触和了解广府文化的经典元素,如广彩、木雕、广绣等。这些活动不仅培养了孩子们的艺术审美能力,也增强了他们对本地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在音乐课程中,这些幼儿园则通过教授广府童谣、组织传统音乐欣赏活动等方式,让孩子们从小感受和喜爱本地音乐文化。《西关娃娃——广府童谣主题教学实践》的首发还在2020年在上海举办的国民音乐教育大会上!
此外,桃源幼儿园和西关幼儿园还注重将传统文化与家庭教育相结合。他们通过家长会、亲子活动等方式,向家长介绍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并鼓励家长与孩子一起学习和欣赏。这种家园共育的方式不仅增强了家长对幼儿园教育的认同和支持,更促进了亲子之间的情感交流和文化传承。许多家长表示,在与孩子一起学习传统文化的过程中,自己也深深地被这种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吸引和感染。
综上所述,西关童谣、非遗传承、粤剧进校园等等,说到底就是“以美育人,以文化人”。通过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和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孩子们可以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和了解传统文化,感受其独特的魅力和价值。同时,这种文化传承的方式也有助于激发孩子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和归属感,为他们的成长和发展注入更多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力量。在未来的教育教学中,我们应该继续探索和创新非遗文化进校园的方式和方法,让更多的孩子们在文化的熏陶和滋养下茁壮成长。
我们也期待下次国民音乐教育大会上能够看到桃源幼儿园、西关幼儿园呈现更多的精彩!(文/张晓坤 国民音乐教育大会幼儿音乐教育分会场主理,北京学前教育协会党支部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