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2日至13日,2025国民音乐教育大会在武汉音乐学院举办。大会由中国乐器协会、中央音乐学院、武汉音乐学院、上海国展展览中心有限公司、人民音乐出版社、华夏未来文化艺术基金会联合主办。
本届大会以“AI音乐教育新生态”为主题。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党委副书记、中国乐器协会理事长、国民音乐教育大会组委会主席王世成,原文化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国家艺术基金会原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顾问赵少华,天津市原副市长,市政协原副主席,中国致公党中央原副主席,天津华夏未来文化艺术基金会副主席曹小红,中央音乐学院原党委书记,中国乐器协会专家委员会常务副主任赵旻,著名音乐教育家,人民音乐出版社原社长、党委书记,博士生导师,中国乐器协会专家顾问吴斌,中央音乐学院原副院长,博士生导师,中国乐器协会专家顾问周海宏教授,大国工匠,国际提琴制作大师,中央音乐学院郑荃,中国音乐学院博士生导师刘沛,首都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郑莉,国家一级作曲家,演奏家,东方歌舞团音乐总监及音乐指挥,中国乐器协会副理事长卞留念,天津市教委原主任,天津市华夏未来文化艺术基金会党委委员靳润成,人民音乐出版社社长杜永寿,武汉音乐学院党委书记李端阳,党委副书记、院长高雁等一百多位领导、专家,与来自全国各地的7百多名学校与社会音乐教师、培训机构代表,媒体的朋友们,以及给予本届大会支持的南通一诺乐器有限公司总经理钱军建、武汉艾立卡总经理立张琳、南京爱韵公司董事长顾萍、柏斯音乐集团总裁吴天延等企业家,一同出席开幕式,共赴一场“科技赋能、理念重塑、实践革新”的音乐教育盛会。十三家乐器企业携带他们的产品参加本次音教大会展示。
本届大会设置主会场和15个分会场,举办117场活动,185位专家嘉宾登台分享,近1000位代表现场聆听交流,内容包括幼儿教育、基础教育、银发音乐教育、音乐治疗、教学法、钢琴、智能乐器等板块,呈现国民音乐教育的全龄覆盖、全链条布局和多元场景。
盛会启幕:AI引领音教新篇章
7月12日上午,大会开幕式在武汉音乐学院编钟厅举行。
王世成在致辞中表示,国民音教大会自2018年开始举办,已连成功举办7届。大会始终紧扣国家文化发展战略,推动音乐人口扩大、师资能力提升、乐器品质提高和文化推广普及,形成了音乐教育链式经济的独特优势。本届大会以“AI音乐教育新生态”为主题,既是对上届“AI音乐教育时光”的延续,更加强调系统性和时代性。他表示,AI技术的崛起,对传统音乐生产、乐器制造及音乐教育方式发起挑战,人类文明如何与AI共存,是我们必须要思考的问题。在拥抱中前行,在融合中发展,应是不二的选择。王世成特别感谢长期以来关心支持大会的各级领导、主办和承办单位、专家学者、企业家以及所有参会的老师和同学,期待大家共同推动音乐教育事业持续繁荣。
武汉音乐学院党委书记李端阳代表东道主致欢迎辞,表达了对大会的热烈欢迎和全力支持。他指出,武汉音乐学院音乐教育学院近年来在教学、科研和实践等多个维度积极探索人工智能赋能音乐教育,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期待通过本届大会与全国同行分享经验、共谋发展。
在王世成、赵少华、曹小红、赵旻、李端阳、吴斌、杜永寿等嘉宾的共同见证下,大会正启动。
开幕式由中国乐器协会专职副理事长孙瑞勇主持。
大会分享:聚焦前沿智慧,共话音教未来
主旨发言环节,武汉音乐学院音乐教育学院院长张霞、副院长向文与武汉音乐学院作曲系教授黄茜,分别介绍了学院近年来在教学、科研和实践等维度探索人工智能赋能音乐教育的创新经验,呈现了校内系统化实践的丰硕成果。
随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艺术与传媒学院周莉教授展示了其团队研发的“海百合”音乐机器人在智能化、情感化方向上的突破与应用,并通过现场演奏生动演示了技术与艺术的深度融合。
接着,中国音乐学院刘沛教授从《音乐教育学建设国际动态》切入,分析了学科建设的全球趋势。
音乐疗愈是目前颇受关注的话题,国家一级作曲家、演奏家卞留念结合创作实践,探讨了AI技术在音乐疗愈和文化创新中的潜能。
音乐制作人、幕后圈创始人李泳彬,滚石签约音乐人配乐人、歌手贾逸可,北京教育学院音乐系教师李悦则结合各自在课堂教学中的探索,展示了数字乐器与音乐创编如何丰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创造力。华中科技大学电信学院许炜副教授介绍了智能评测技术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体现AI助力课堂精准化、高效化的可能。
音乐制作人杨芮讲述了《哪吒之魔童闹海》电影配乐背后的创作故事,民族乐器与中国神话的创新融合,彰显传统文化在当代音乐创作中的独特魅力。
此外,在开场表演中,旅居新西兰的国际数码手风琴演奏家宫晨带来的《太空漫步》《神话》和肖斯塔科维奇的《第二圆舞曲》等曲目,展现了数码手风琴的独特风采。
音教三人行:洞见音乐教育未来蓝图
作为国民音乐教育大会的特色与亮点项目,“音教三人行”对话环节精彩上演。由音乐教育家、人民音乐出版社原社长吴斌教授主持,中央音乐学院原副院长周海宏教授和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音乐教研员胡晓燕老师共同参与,中国音乐学院刘沛教授作为神秘嘉宾惊喜加盟,共同围绕“学校音乐教育目标”展开了一场思想深邃、观点鲜明的对话。
嘉宾们结合各自长期实践与研究,探讨了当前学校音乐教育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他们从音乐教育的审美本质、课程目标、教学方法、师资建设、学生心理等多个维度,交流了各自的观察和思考,并就如何更好地平衡技术与艺术、知识与情感、传统与创新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万叶杯”评选活动:展现音乐教育最新成果
作为国民音乐教育大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大会组委会与人民音乐出版社联合主办的“万叶杯”音乐教育论文、教案征集评选活动在开幕式上举行了颁奖仪式。人民音乐出版社社长杜永寿介绍,今年“万叶杯”共收到参评作品近3800篇,其中教案近1700篇、论文近2100篇,创历年新高。本届“万叶杯”评选设音乐教育理论、音乐表演与教学、教学设计案例三个大类、26个方向。经过分组初评和专家集中复评,按照约35%的比例评选出一、二、三等奖,并从中选出10篇优秀论文在大会期间进行宣读和专家点评。
开幕音乐会:多元融合,共创音乐辉煌
12日晚,国民音乐教育大会开幕暨武汉音乐学院音乐教育学院教学成果展演音乐会在武汉音乐学院编钟音乐厅盛大举行。这场汇聚独唱、合唱、器乐演奏等多元形式的艺术盛宴,以经典曲目的创新演绎为脉络,将现场氛围推向高潮。演出中,不同艺术形态的碰撞交融,生动展现出音乐教育在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中的枢纽作用。当晚的编钟音乐厅化作艺术交融的殿堂,不仅为观众呈现了高水准的视听享受,更以音乐为媒介,彰显了新时代音乐教育工作者在培育艺术人才、推动文化繁荣中的使命担当,为音乐文化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分会场:绘就音乐教育新生态
12日下午和13日是分会场活动,15个分会场涵盖幼儿教育、基础教育、银发音乐教育、音乐治疗、教学法、钢琴、智能乐器等十余个板块。参会代表依据自己的喜好可自由选择听讲。整体来说,本次大会分会场的安排,以全龄人群、全过程链条和多元应用场景为支点,系统展示音乐教育理念重塑、技术赋能和产教融合的最新探索。
各板块设计既关注学科前沿与特色,又回应教学实践的痛点与需求。例如钢琴板块聚焦演奏技艺、原创创作、心理干预和AI介入,帮助教师重构技术语境下的自我价值;教学法板块通过奥尔夫、达尔克罗兹等经典体系的本土化实践,呈现“从身体出发”的沉浸式课堂体验;音乐治疗板块则着眼于情绪调节、心理干预与教育伦理的结合;器乐教学板块以陶笛、尤克里里、竖笛等为媒介,通过趣味化、社群化、分层化的教学设计,丰富课堂体验;电子音乐创编板块利用MIDI和AI工具,打造出“技术+艺术+教育”融合的课堂新范式;基础音乐教育板块结合合唱、节奏、欣赏、AI评估与跨学科实践,推动课堂从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跃升;银发音乐教育板块则专为中老年学习者定制,通过钢琴、合唱、口琴、即兴剧场等课程,探索音乐在情绪照护、认知支持和社群共建中的深层价值。
创新乐器展示集中呈现了产业链融合创新的最新成果。大会特别开设创新数智乐器专场,共有13家企业参展,包括一诺乐器、美得理乐器、雅特乐器、娜塔莎,美得理电子、蔚科科技、幻音科技、天天互动科技、艾立卡电子、吟飞科技、钢琴侠等。集中展示智能吉他、数码钢琴、折叠钢琴、智能键盘、电子管风琴、电子鼓、效果器、电吹管等前沿产品,这些企业携最新成果亮相,不仅展示出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在乐器研发中的突破,也为课堂教学、社群实践、个性化学习提供了更多可能性和工具选择为与会者带来一场科技与艺术深度融合的体验盛宴。
武汉音乐学院作为东道主,充分调动各方资源,从场地、组织到服务保障精心筹备,确保大会顺利举行。本次大会,武汉音乐学院共有23位教师参与大会讲座,专业涵盖钢琴、器乐教学、作曲、合唱、音乐教育、音乐治疗等多个领域,并有多位校友返校参与讲座、分享成果,充分展示了其雄厚的学术底蕴和科研教学能力。
八年来,国民音乐教育大会持续引领音乐教育理念创新、技术赋能和实践变革,汇聚全国智慧、凝聚行业共识,逐渐成长为我国音乐教育领域的重要风向标和交流平台。本届大会以“AI音乐教育新生态”为契机,推动音乐教育从理念到实践、从课堂到产业的深度融合,回应社会对美育的更高期待。未来,大会将继续以开放的姿态、专业的探索和创新的精神,奏响音乐教育的时代强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