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5-25
(转载本网新闻 请注明出处!)
沿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向西,相逢于南湖之畔,余杭区中泰街道“山、水、城、人”交融的独特城市风貌就展现在眼前——杭瑞高速以北,之江实验室、湖畔实验室两大科研重器正不断集聚着创新因子;中部集镇内,持续新增的基础配套让居民的生活日益便利,随之相伴的幸福感也逐渐提升;南部乡村隐秘在秀丽山水中,伴着悠悠竹笛声,谱写着乡村振兴的新篇章……
当下,中泰街道正围绕着“北部腾飞、中部靓丽、南部富美”三横空间布局及“党建统领、治理创新、文化赋能”三纵机制,以时不我待之势,全力推进“创新花园 竹笛之乡”建设,努力在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先行示范中,以实际行动展现中泰的担当与作为。
2021年9月,“中国竹笛在神舟十二号上天了”的消息火遍全网。看见竹笛上了太空,中泰青年竹笛演奏人黄毓由衷自豪地说:“我们中泰是‘中国竹笛之乡’,制作、销售的竹笛占国内外竹笛市场85%以上。从未想过有一天,竹笛还能代表中华民族的传统乐器,走出国际,走向太空。”
中泰竹笛制作历史悠久,产业的核心地就在紫荆村。相较于其他村社,紫荆村的地理位置相对偏远。但这个小小村庄,却以“竹”为文章,从无到有,撬动起年总产值3.4亿元的竹笛产业。
紫荆村盛产竹,且多为苦竹,是制作竹笛的优质原材料。最早,紫荆苦竹都被作为原材料卖给上海等地的民族乐器厂。上世纪90年代,第一批村民开始前往上海学习专业的制笛手艺。学成归来后,大家纷纷自立门户。渐渐地竹笛产业逐步成为村里的支柱产业,也成为村民收入的主要来源。
近年来,紫荆村竹笛产业从小作坊式向产业化发展。仅仅是围绕竹林培育的环节,该村就与浙江农林大学、浙江林科院、杭州林科院、上海音乐学院等单位进行产学研协作,开展了苦竹园区的规划建设、苦竹栽培试验、笛用竹的定向培植技术、苦竹资源库的建立等一系列项目工程。目前,紫荆村已建成全国唯一的“苦竹种质资源库”,每年笛竹定向培植标准化示范面积达1.28万亩,年产量超1.6万吨。
2021年以来,紫荆村开始谋求竹笛产业的新一轮转型升级,创新推出“品牌保护+文化产业园大平台+苦竹现代示范园区”的发展模式。其中,发展文化产业是竹笛产业链的进一步延伸,也是村民实现物质富有和精神富有的必要路径。
在紫荆村的文化礼堂,下沉式音乐广场、露天小舞台等设施,已成为紫荆村村民茶余饭后举办小型音乐会的好去处。另外,村里还建有中泰竹笛展示馆、竹笛技艺教学中心和企业销售电商展示区。
面向未来,紫荆村将在中泰街道的指导下,瞄准“中国竹笛第一村”的品牌目标,整合苦竹栽培、竹笛加工、文化展示等要素,进而向竹笛主题的未来乡村建设迈进。
在迈向共同富裕的奋进路上,紫荆村走在了前列。面向中泰全域,中泰街道以一条未来乡村示范带紧密联系起集镇与乡村间的关系。
这条未来乡村示范带的起始端,落在了岑岭村,末端落在了紫荆村,两端之间则是新泰村。“如此一来,三村连片,从发展思路率先拉近了偏远村落与集镇的距离。”中泰街道相关负责人朱震亮说。
中泰街道为何从这3个村率先开始探索?朱震亮说,这是因为3个村各具特色,恰能形成优势互补的局面。他举了个例子,岑岭村这些年一直面临着无特色产业可发展的困境。在未来乡村示范带的整体布局中,中泰街道为他们找到了“出路”。“岑岭村最靠近集镇,拥有着优美的自然风光,又有可盘活的低效空间,所以发展农文旅融合较为适宜,通过引进文创企业、引导农户开农家乐,可以引流集镇的客流,也可以将旅游路线从集镇延伸至紫荆村,形成连片发展的局面。”
城与乡之间要实现协调发展,意味着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要全面对接。两者间的发展如何做到同频共振?中泰街道的思路是,城与乡需要在公共服务、以城带乡等关键问题上,实现城乡深度融合发展。
近日,居住在中泰街道中心城镇的1.2万名常住人口,拥有了“家门口的运动公园”——中泰运动公园。整个运动公园占地面积超2万平方米,以东西带状的造型,矗立在高速路网和居民区之间。“这里曾经是02省道退让存量建设用地,我们通过美丽城镇建设,结合绿色、健康的理念,把它打造为承载生态与生活的综合运动空间。”中泰街道城建科相关负责人介绍。
包括新增的中泰运动公园在内,街道一直在为城镇居民构建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2021年以来,该街道还完成了中泰中学迁建等民生项目建设,打开了公共绿地、口袋公园等敞开空间。街道也已规划了图书馆、电影院、体育场馆等文体娱乐休闲设施,加速实现集镇配套完善。
城镇居民在享受优质公共服务配套的同时,乡村的环境品质也在提档升级。近来,围绕美丽乡村“1510”工程中泰慢谷风光线建设,中泰街道统筹整合了绿色产业基地、农业现代产业园区、慢谷风光线、党建示范带、文化礼堂、基层理论宣讲点、家宴中心等10余个项目,在全域范围内高标准打造美丽乡村。中泰慢谷风光线环境提升项目(一期)上改下工程已基本完工。
以点带面,多点开花,中泰街道以环境美强化城镇基础设施和补足公共服务补短板,提高服务城乡百姓美好生活的能力。与此同时,街道不断强化的路网建设,也从物理空间上缩短城乡间的距离。
近些日子,园林工人正在南湖东路中泰中学段,开展两侧16棵黄山栾树加固作业,这意味着南湖东路中泰中学段景观绿化工程顺利完工。长320米、宽32米的该路段在经过道路、绿化、管道、路灯等各项建设后,升级为一条配备绿化带、人行道、非机动车道、双向四车道的“高配”道路。任职于中泰中学的周老师就是中泰街道美丽城镇建设的直接受益人,她说:“这条路是我上班、回家的必经之路,环境改造后,每次路过时的心情确实更放松、愉悦了。”
此外,中泰街道也正紧抓之江实验室、湖畔实验室等高端科研平台落户机遇,稳妥有序推进工业园区有机更新。截至2022年初,中泰街道已完成中泰工业园区征迁企业14家,征收用地248亩,在与时间赛跑中,提升资源使用价值;积极开展小微企业园区建设,推进已宸创新谷、甲楠智创中心、丝腾中泰科创园顺利开园。
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富裕,要给更多人创造致富机会,形成人人参与的发展环境。“人人参与的发展环境”如何营造?其实,这是一个关乎基层治理能力谋提升、求创新的大问题。
基层治理涉及方方面面,有城乡间的区别,也有行业间的差异,更有群体间的不同。怎样的社会治理体系,既能将触角延伸至基层一线,解决个性问题,又能通盘统筹,形成体制机制?中泰街道探索打造的“泰和”基层治理体系正奔着这个目标,逐步完善现有治理格局。
据了解,“泰和”基层治理体系的诞生是基于“泰和”调解工作室的创新成效。经过一年多的探索,“泰和”调解工作室通过培育基层调解组织深化“三服务”,实现了15个村社调解工作室特色发展。
中泰街道平安建设办公室相关工作人员常润秋说:“比如泰峰村的土地纠纷比较多,这个村就从乡贤中组配了一支具备土地相关专业的基层调解队伍;白云村泰和亲邻调解工作室把调解场地设置在了党建示范点上,既是党员活动点又是信息交汇站,诸如此类,还有很多。”
在15个村社的调解工作室均运作正常后,中泰街道“泰和”调解工作室又聘任10名各领域的专家,形成调解专家库。这之中,包括了律师等行业专业人员。“民间调解队员能接地气,专业人员能在专业上加以辅助,从而让基层矛盾化解于基层。”常润秋说。
基于这样的思路,2022年,中泰街道将“泰和”调解工作室升级为“泰和”基层治理体系,尝试将民主协商的形式,扩展至基层治理中的方方面面。“同样的架构,我们可以将治理的体系扩展至不同的行业,也可以进一步扩充其他人员、部门力量,实现闭环处置。”常润秋说,就是充分发挥基层力量,提前掌握社会风险,预先摸排预警,尽早介入民主协商,原地化解矛盾纠纷。